《春光乍洩》 - 吳靄儀

《春光乍洩》 - 吳靄儀

三十多年前大學時代看過一齣看不懂的電影,英文叫《Blow-Up》,中文片名《春光乍洩》,一直念念不忘。最近終於弄來了一隻影碟版本,重溫舊戲,這次弄明白了,深感真的是名不虛傳。
捕捉當時上演時的轟動感是不可能的了,當時的新鮮,今天是懷舊。踏入七十年代的倫敦的時尚潮流、流行樂、大麻迷幻藥派對、性開放,當時是大膽反叛,今天看是好孩子的頑皮,比起今天的兒童色情品物橫流、暴力跟色情結合的時尚,那時的放縱簡直迹近純情。
最核心的情節是名攝影師在公園偷拍的一輯男女約會照片,回去放大了細看竟然發現暗藏殺機。懸疑是,當時發生了甚麼事?是否真的有人被殺?那是數碼相機尚未發明的時代。這段情節原來真的令我印象深刻。寧靜的公園,和風中的草木,溫馨的場面,竟然令人心裏感到害怕;肉眼看不到,但攝影機的鏡頭看到伺伏着的危機。
攝影師心情起伏,黑夜裏返回公園查探,赫然看到矮樹下屍體橫陳,但早上重臨卻不見了,究竟是幻是真?不見屍體,公園一樣危機四伏:這是七十年代,也是今日的寫照。
結局的一場,一群塗白了臉的小丑打扮男女,喧鬧着到公園旁邊的網球場,以默劇方式打起網球來。根本沒有球,但大家眼睛跟着看不見的球,「球」飛出場外,小丑指手劃腳定要攝影師拾起扔還他們,他無奈裝模作樣照做了,之後,他彷彿聽到一下一下,球拍擊着球的聲音。有,抑或沒有?唯心抑或唯物?危險在周遭的環境,抑或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