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已經出錢出力,但係如果都做唔成,咁真係冇計喇!」在廣東省南海市九江鎮開設紡織廠的鄭先生,於昨日勞工處的製造業招聘場上招聘車衣女工時,慨歎年初回流返港設廠後,一直聘請不到合適的車工。他本來看好二○○五年世界貿易組織取消香港紡織品的配額制度後,香港紡織業可以再現生機,於是即使在港製造成衣的成本較大陸高一倍,仍回港設廠,望可令本地工人受惠。 記者:黃秋豪
鄭先生二十五年前已在香港開設紡織廠,主要從事牛仔布料的紡織工作,其後於八七年將廠房搬往越南、泰國、毛里裘斯等地,繼而由九二年開始在內地設廠至今。他指出,世貿組織於○五年取消本地紡織品的配額,將令本地紡織品的成本比東南亞鄰近地區便宜六分之一,本地紡織品因而更具競爭力。加上自己從前在港從事紡織業時賺了不少錢,因此盼可藉着重返香港設廠,回饋社會。
可是,鄭先生在港的紡織廠至今只聘得八十名車工,遠較預期的三百人為少。他慨歎現時熟手的車工已經「買少見少」,加上很多人並不願意投身這種低技術的職業,令他難以聘到車工。鄭先生強調,除他之外,也有不少紡織業的同行計劃回流香港設廠,但若政府不正視製造業的困境,解決聘請工人的問題,紡織業在港將沒有前景。
鄭先生現時在港的廠房已投產近三個月,由於在港製造成衣的成本較內地多一倍,在港的廠房每月都虧蝕幾十萬元。「如果到下年(○五年)都冇起色,喺香港嘅紡織廠惟有變成紡織公司,唔做生產。」他黯然地說。
有指鄭先生只打算聘請四十五歲以下的人士,而且以新移民為主要對象,他回應指,如果應徵者屬熟手車工,則年齡不拘,但若是生手的話,則希望是三十五歲以下的人士。他否認是年齡歧視,強調只是考慮到年紀較大的工人,學習速度和勞動力均較年輕人為遜。
成衣業、文職及零售業職工總會總幹事張麗霞稱,即使有工廠回流返港,但在招聘工人時設置年齡限制,工資又沒有保障,最終本地工人未必受惠。她認為,取消配額後本地工業確有可為,但政府必須設立最低工資,以及僱主肯承擔對工人的責任,才能為本地工人帶來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