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鳴
最近港府繼中央的四二六決定後,正式再就香港政制改革作出諮詢。在五月二十四日的首場研討會中,學者陳弘毅建議擴大推選特首的選委會,由八百人增至二千人。更建議從市民中以隨機抽樣形式抽選五百人進入選委會,增強其代表性。陳教授形容這方法就如現行隨機抽選陪審員一樣。
筆者認為這種建議是荒謬的,因為當陪審員是每個市民應有的公民責任,用隨機抽樣的形式,目的是確保每個市民被抽選的機會皆均等。但不被抽選的不代表他的公民責任就此而免卻。
相反,推選特首應是自由民主社會中每個市民的天賦權利,這權利不可因不被抽選而被剝奪。推選特首是嚴肅的事情,怎可以因為一些人的運氣比較差而被剝奪推選特首的權利?筆者認為即使選委會擴大至二萬人,亦只是治標不治本,始終不能對症下藥以解決現時政府不得民心的問題。
現時社會要求政制改革,目的是想增強政府的認受性。方法惟有是讓每位市民,不論來自哪個階層皆有平等參與推選特首及立法會議員的機會。所以不論選委會擴大至二千人、二萬人,甚至二十萬人,社會上都總有另一部份市民在毫無合理原因下被奪去選出自己政府的權利。也許陳教授也明白到香港的問題所在及知道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但奈何基於中央硬要封殺○七/○八的全民普選,陳教授惟有提出這種荒誕的建議。
在同一會議中,亦有人提出應在立法會中增設家庭主婦界別,以重視家庭主婦於社會的地位。筆者絕對認同主婦們對社會的貢獻,若沒有她們,丈夫便不能安心出外工作,社會經濟自然也受影響。但依這邏輯,那些居港多年的菲傭、印傭,是否也應有一位代表於立法會?因她們可令夫婦二人同時出外工作,她們對社會經濟的功勞是主婦們的兩倍。但她們在早前降低最低工資一事上,完全沒有議價能力,假期在中環及維園和同鄉聚首時,又常被小販巡查隊虎視眈眈,像疑犯般被監視,請問又有哪一位能代表她們?
這個「主婦界別」的例子,顯示不論我們從哪個方向增加功能組別,都總有另一階層的人士被忽略。惟有一人一票的普選,才可全面及平等地兼顧所有人的利益,真正達到均衡參與。
看到以上研討會的兩個例子,我覺得現在的香港就像一個患有癌症的病人,及早治療尚有一線生機,奈何主診醫生硬是要「循序漸進」,在不准用化療和電療的前提下診治,結果出現很多光怪陸離的神醫巫術,病情只有逐漸惡化,最後步向死亡。筆者呼籲那些相信香港已可普選的人士,須堅持信念,繼續杯葛現在政府的諮詢,否則只會為現在的政治鬧劇加添一名配角。
……………………………………………………
作者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