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後,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極不穩定,先有八萬五,企圖以增加供應去遏抑樓價,後又停止賣地,停售居屋,代之以置業貸款,希望令樓市止跌回升。最近,政府見樓市漸有起色,又恢復出售公屋,並撤銷置業貸款予首次置業者,乘機一面搵銀一面慳錢。
施永青
地產界一般都反對政府太快停止置業貸款,認為不利樓市復甦。因為,不少細單位的買家都是置業貸款的受惠者,如果沒有置業貸款,不知道他們是否還有能力買樓。一旦細單位的交投減縮,換樓階梯的第一級已無法起動,對整體樓市都有負面影響。
我一向反對政府資助市民成為業主,但亦得承認撤銷置業貸款對樓市會有短期衝擊。然而,長遠而言,讓市民養成要政府資助才肯買樓的習慣,對樓市一定沒有好處。樓市的動力應源於市場,而非政府,否則勢難持久。況且,事實證明,置業貸款的托市效用不高,在市道不景時,配額根本用不完,買家不會為了貪低息而不顧入市可引致資產貶值的風險。
近期,置業貸款的申請者猛增,原因並非房委會增加了優惠條件,而是樓市已穩步向好,入市可分享樓價上升的得益。不過,正是這個時候,置業貸款不但起不了支持作用,反會起破壞作用!
原因是市民一旦認定政府有幫助他們置業的責任時,就不傾向掏自己荷包的錢去買樓,以免錯失這個一生一次享用政府資助的機會。於是未置業的人都珍惜自己的處女身,有錢也不買樓,寧願排隊等貸款。因此,當市道好轉,申請貸款者必眾,名額不夠分配,向隅者只好待明年有貸款時才入市,結果反使市場的需求延後,對樓市反起遏抑作用。
因此,除非貸款名額不設上限,在市道好轉時,置業貸款對樓市起不了支持作用,只會起破壞作用,地產界毋須因政府撤銷置業貸款而過份擔憂。
正常情況下,樓市要興旺的話,一定要靠人民願意掏自己的腰包去買樓,要靠政府資助,樓市好極有限。香港樓市一年的成交量近十萬宗,置業貸款每年的名額才幾千宗,對樓市起不了多少作用。
因此,與其望政府增加貸款名額,不如望多些人有能力並願用自己的錢買樓。這樣,私人市場才有真正的前景。
我當然明白,撤銷置業貸款對一部份首期不足的買家有實質影響,他們可能會很失望,因為原先的置業計劃已無法實現,可能要儲多幾年錢,才夠首期去擁有屬於自己的樓宇。
我相信讀者中可能也有受害者,但站在社會的整體利益來看,我仍無法支持這種浪費資源的貸款,因為這與改善民生沒有直接關係,政府應把資源用在更迫切的地方。
要成為業主,始終屬於個人投資上的需要,應由個人的努力去達至,而不應動用社會資源。這批人既有能力供樓,當然不會沒有租樓能力,不怕沒地方住。現實的情況是,做業主的負擔往往高於租客,不少租客置業後,居住環境反不如前,可見置業並非源自改善生活的需要,而是個人為了某種民生以外的利益而作出的選擇,對社會來說,並沒有迫切性。香港的基層,尚有很多地方需政府資助,而政府財政又出現赤字,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更不應在助人置業上浪費資源。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