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農業補貼阻礙世貿談判進展 - 何洋

蘋論:農業補貼阻礙世貿談判進展 - 何洋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新近發表有關其成員農業政策的研究報告,其結論是大多數成員的農業部門仍然接受政府提供的大量補貼和貿易壁壘的保護,其中尤以歐盟最為突出。報告內的數據顯示,2003年歐盟和美國的農民從各項補貼和貿易保護政策中所獲得的利益分別達1,214億和389億美元,佔他們當年收入的37%和18%。
已發展國家為農業提供優惠政策的代價很大。這些政策令發達國家內的農產品價格高企,令消費者損失。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發達國家的農業政策嚴重地扭曲市場運作,鼓勵生產,全球主要的農產品因而出現價格被人為地壓低的現象,使靠農產品出口作為經濟命脈的發展中國家,難以在全球一體化中受惠,並拖慢其經濟發展步伐。
發達國家的農業援助政策,亦是全球經濟進一步融合的絆腳石。去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最終以失敗告終,導火線就是以巴西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國家在農業政策上的談判沒法取得進展所致。
世貿談判陷入膠着狀態,令更多國家為求在外貿關係上取得進展,不惜放棄多邊主義的外貿政策,而代之以涵蓋性較低的雙邊主義外貿政策,最近美國與澳大利亞簽訂的自由貿易區協議是這方面的好例子。這些貿易政策取向的轉變值得我們關心。世貿的宗旨在於締造一套適用於全球貿易國的外貿遊戲規則,從而希望能減少國與國之間的摩擦和紛爭。任何涵蓋性較小的貿易組織都不會實現這目標,原因是這些組織必然對成員國與非成員國採取不同對待,貿易摩擦與糾紛從而難免。改革發達國家的農業政策,重開世貿談判,是避免這不良發展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