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真的有療效?」朋友打電話來問我。事緣坊間推出一系列以莫札特音樂開導兒童思維的唱片,又有報道說某某知名演員用莫札特音樂根治了偏頭痛頑疾。他要我立即推介古典樂。
我雖然學古典樂,但不是醫療專家,不能評估古典樂在治病上的成效。看過一些報告,科學家對兩盆花日夜播放不同種類的音樂,看看有沒有影響。結果是,聽莫札特音樂的那株花,生長得欣欣向榮;而聽搖滾樂的那株卻百病叢生。基於這項發現,「音樂治療」在西方出籠,成為一門另類醫學。
我姑且這樣分析,古典音樂沿用至今四百年,都是同一套和聲系統,不同時期雖有變化,但從沒離開其根本。不同的和聲會引發不同的感覺,有的是憂傷,有的是喜樂,有的是憤怒,有的是抒懷;會將聽者的情緒和注意力轉移,令大腦活動降至一個平穩水準。所謂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就是這個意思。
長期聽古典樂,與坐禪、冥想有異曲同工之用,目的都是拋開煩惱。不過以寫音樂為生的藝術家,卻未必有這種享受,亦因如此,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最後不是發瘋、自殺身亡,就是身染頑疾。他們以自己的命,填滿人間的空虛,偉大之處,筆墨難以形容。
順便一提,我向朋友推介的是每日半小時古典樂:一、做思考如計算投資,解決邏輯難題,做理科家課時,可聽巴赫的鋼琴音樂;二、情緒不佳,抑鬱,心情忽起忽落時,可聽莫札特;三、吃飯時,睡眠前可聽蕭邦;四、要創作或做作文家課,背誦課文時,可聽貝多芬。將音量調至僅僅可聽便足夠,過於喧鬧會有反效果的。
編按:陳也請假一個月,由李樹昇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