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從賣地看香港長遠經濟發展 - 何洋

蘋論:從賣地看香港長遠經濟發展 - 何洋

無懼美國即將加息可能對樓市帶來的負面影響,昨天本港賣地成績表現理想。地產商對競投官地如此熱衷,反映他們對樓市的前景看好。本港近日的經濟增長勢頭的確強勁,國內的宏觀調控政策似乎並沒有為本港經濟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短期的經濟反彈當然令人鼓舞,但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本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在這方面有兩項考慮令我們深感不安。
首先,本港與國內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問題是如何在融合的過程中,保留香港的特色尤其是制度上的優勢,而不致在融合過程中將香港慢慢地轉化為國內的一部份。
政制發展步伐的放緩可看作是這方面的突出例子。特區政府以及中央的想法是,只要加快推行香港與國內經濟融合的政策從而令前者受惠(例如CEPA),港人要求普選的熱情自然降溫並將漸漸接受釋法的決定──他們不知道這樣做雖然短期內或可改善本港經濟,代價卻是削弱本港的制度優勢,對本港的長遠經濟發展不利,畢竟與國內不同的政治制度正是香港原有特色中的一個最主要部份。沒有制度優勢,香港的長遠競爭力又從何說起?
此外,香港要有持續的經濟發展有賴企業家努力不懈地發掘新的商機,這方面的情況卻叫人擔心,因為香港的企業家正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現成的例子是本地私營醫院欲招徠外地病人來港看病所作的努力。在這方面鄰近地區例如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比我們起步早多了,這三國把醫療和旅遊合二為一作為吸引外國病人的手段,僅去年便服務超過60萬名病人?遊客,而我們的私家醫院到今天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缺乏企業家,我們又如何尋找新的經濟火車頭作為長遠經濟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