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電影《明日之後》描述一場溫室效應所引發的自然災難,令人印象深刻。本港天文台昨公布研究顯示,因溫室效應等因素,維多利亞港的水位在過去五十年上升了十二厘米,平均每年上升二至三毫米,比起全球水位平均每年上升一至二毫米的情況嚴重。海面水位上升將令本港出現颱風風暴潮的周期縮短一半,由五十年出現一次,縮短至二十五年就出現一次。
天文台助理台長楊繼興昨在記者會上解釋,維港水位的上升速度較全球水位上升速度快,是因區域性差異,維港水位上升速度其實屬於正常。研究又發現,在過去四十年吐露港的水位也上升了十二厘米,即平均每年上升三毫米。八七至九九年間是本港海面水位上升速度最急劇的十二年,原因與期內全球溫度上升速度快有關。
楊繼興指出,本港水位上升是受到全球氣溫變暖、海水受熱膨脹、兩極及冰川融化和填海等因素影響,後果可以令到本港在刮颱風時出現的風暴潮(即因為颱風而帶來的嚴重水浸)周期縮短。過往本港出現的風暴潮,之間會相隔五十年,但若果海面水位持續上升,這個周期將會縮短至二十五年。不過,由於本港的海岸工程在設計時已考慮到風暴潮及海面水位上升,故預期在可見將來,本港都不會受到海面水位高度威脅。
由於地殼的移動將會影響測試海面水位的準確度,因此天文台今年將與地政總署及理工大學合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統的衞星技術,定期測量海面水位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