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宗豪
鬧哄哄的「佛指舍利」於上月二十五日「駕臨」本港。香港兩家大報──《香港經濟日報》和《明報》都用大字標題,《經濟日報》說:舍利駕臨50萬人瞻禮
《明報》雖也是全頁圖文報道,卻寫了個標題:
佛指舍利到港 保安見漏洞
《明報》在內文報道上卻點出了:
佛祖指骨 具統戰意義
內文說:佛指舍利在港前曾在台灣展出,都是經由中央批准,因此具有一定的統戰意義。
難為了《明報》的編者細心揣摸中央的用意,佛骨抵港之際不是也迎來了統戰部長劉延東嗎?筆者所不解者究竟佛骨和舍利是不是一回事,答案在《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志》裏。《魏書.釋老志》,先討論了佛法的生滅問題:
諸佛法身生有二種義,一者真實,二者權應。真實身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不得以方處(環境)期,不可以形量(修短)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
接着《釋老志》更說明「權應身」是解「修短應物,形由感生」。進一步指出佛的法身「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接着《釋老志》便說明「舍利」一詞的由來:
佛既謝世,香木焚尸。靈骨分散,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燋,(燋音醮,即《莊子》「皭火不息」之皭字、義為炬火)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宮宇,謂為「塔」。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於後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
《魏書.釋老志》清楚說明了「舍利」是釋迦佛謝世後焚化屍體,結成粒狀的珠子。《釋老志》說:「胡言謂之舍利」中的胡言,指的是梵文●●ripwtra,音譯成舍利。此外在《釋氏要覽注》裏也有類似的記載:
釋迦既卒,弟子阿難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
不管是「光瑩堅固」或是「光明神驗」的珠子,那才叫「舍利」。
根據《經濟日報》的記載說:法門寺的發掘主持人韓偉在部署清理工作時,發現了黃金塔,內藏「一件白色管狀物」,這才把這「白色的管狀物」和「舍利」混為一談,而有「佛指舍利」的謬誤。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前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