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泛民主派跟特區政府、中央領導大和解,其實是一個假問題。我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鼓吹爭拗,更不是否定以和為貴的想法,而是目前三方面即時需要處理的問題,並不在於和解那個層次。泛民主派、特區政府與中央領導所要面對的是一些更基本的問題;未處理好這些基本問題之前,根本就沒有和解這項議程。和解之前,先有停戰;停戰之前,先有談判;談判之前,先有共同理解……。在未有好好準備基本條件之前,和解只是一種主觀願望。
呂大樂
當前泛民主派、特區政府及中央領導三方首要處理的問題,是在現實基礎之上建立一種政治議論和行動的規範。以最簡單而直接的方法來說,這就是一國兩制底下的政治議論和行動的規範。在最基本的層次上,泛民主派需要承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和正當地位,而後兩者亦需要接受泛民主派作為自由社會裏政治反對派的身份與角色。其實這是過去一段相當長時間之內三方「和平共存」的狀況。我們得承認,在過去七年裏,除了中央出手「釋疑止爭」而猛烈攻擊反對聲音之外,大致上北京領導尚算相當克制,嘗試把彼此之間的矛盾的政治化程度減低。至於泛民主派方面,其實無論是關於「平反六四」還是「雙普選」或「還政於民」,那都是姿態與口號而多於有可能導致出現政治亂局的有組織行動。泛民主派較有把握的,就只有兩件事情:一是選舉、二是動員群眾。前者是一個完全公開的政治遊戲,誰都可以參加,不存在壟斷,況且目前香港的選舉及議會制度的安排,本身就對泛民主派有種種掣肘,他們要贏,就只能怪責泛民主派的對手自己不爭氣。至於民眾的動員,其實泛民主派的優勢不在於組織資源(這方面的強者是親中團體),又不在於貼近群眾(事實上泛民主派經常要為捉摸群眾的意向和情緒而苦惱,近期有關七一遊行的口號的討論,便是一個實例);它的唯一優勢就是其他取向的政治團體更怕走入群眾,不敢正面接觸社會上的主要矛盾。泛民主派跟所有無法有機會取得實權的政治反對派一樣,主要就是靠言論和一些動作(例如上街抗議)去製造一個令當權者尷尬的局面。它的招數是引蛇出洞,引當權者作出反應而在公眾面前出醜。
對付泛民主派的真正方法只有一個:軟。七一大遊行之前中央盡量克制,於是就算特區政府民望一直下滑,泛民主派的群眾支持也不見得有所提高。「後七一」的局面,其實是特區管治先自行崩潰,而泛民主派在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乘勢而起。面對今年七一及九月選舉,只要中央領導敢主動踏前一步,在否決○七、○八「雙普選」後明確講出一個民主改革日程,則肯定泛民主派會由主動變被動,再難以找到點子去令對手尷尬。沒有走出這一步,而單靠口號、輿論去圍攻泛民主派,其效果肯定是會相反過來,令這股政治反對派力量壯大,被市民大眾視為願望投射的對象。
香港的政治環境有其特殊性,政治反對派既是建制內的反對聲音,又是建制外的道德力量。這個狀況短期內不會改變。要求反對派主動求和,其實它沒有甚麼空間可以轉動。所以,它不會走出這一步,同時亦無調整空間。因此,要化解反對派的力量,是要令要求民主的民眾可有新的希望和寄託。能做到這一點,主動權在中央。當然,問題始終是那個老問題:中央能接受香港有民主改革嗎?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