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了曾否提過,8年前入行的第一份研究報告是萬威國際(167),股價對比當年翻了許多個番。重提舊事,並非炫耀,亦非擦鞋,而是有感而發。長線投資的第一重點,根本是在判斷管理層能力的眼光,其他因素都是次要。
現在股票分析員的主流,是推測公司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營運數據財政狀況,然後套用數學模式,去計算公司的合理值。這個做法表面極之順理成章,可是除了交功課味道太濃之外,也甚有機會令人本末倒置。
一間公司的長線盈利,預測性十分之低,如果說8年前可以預見萬威今日的成就,一定是作大吹牛。由ODM製造商發展到自己的品牌,還要行銷歐美,過程一定波折重重,今日的風光,是冒着風險硬闖許多關卡的成果,一定帶着運氣因素。好公司遇挫折迅速修正,差公司跌倒後翻不了身,長線還是看實力,但要預計成長的過程,絕無可能。
就算短期的盈利,要預測其實也不容易,因為存在不少空間可以調撥,一些銷售可以計今年,又可以計下年,折舊政策亦不相同,這些只是十分簡單的會計例子,還未計宏觀營運環境變化的可能。
為了交功課,分析員在公司訪問的重點,通常都是圍繞數字。銷售增長邊際利潤變化等,永遠是最關心的地方,但其實經營理念和營運模式才是真正的關鍵。好公司在逆境中屹立不倒再前進,差公司一時順境之後迅速殞落。投資股票本質是付託一筆生意給管理層打理,短期表現是重要,卻沒有理由捨本逐末,過份短視而忽略了長線的價值。
不是擦鞋,最後一次參觀萬威廠房,答問時間管理層堅拒透露增長數據,嚴守資訊披露的公平性,十分值得欣賞。同行分析員當時投訴透明度低,希望他們理解,財經界不應有特權。最近參觀另一間公司,遇到類似情況,令筆者好感大增,希望日後又令這些分析員後悔走寶。
筆者分析股份,以行內角度可能離經叛道,不過深信人才是根本,無招更勝有招,埋首數據,不外輔助工作。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