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與對頭 - 李樹昇

知心與對頭 - 李樹昇

名著《三國演義》以描寫三國時代的人物尤為精采,其中繪影繪聲地形容大梟雄曹孟德、忠肝義膽關雲長最為讀者津津樂道。姑勿論七實三虛的《三國演義》是否完整、立體地呈現兩個歷史人物的真實個性,就小說的戲劇性而言,卻是十分突出。
廣東諺語「曹操都有知心友,關公也有對頭人」亦由此衍生。意思是,一個人存活世上,無論甚麼性格德行,都會有他的朋友、他的敵人。被後世人稱為「奸雄」的曹操,當時有不少才俊之士為他賣命打拼;而「義氣代言人」的關羽,亦被東吳英傑視為眼中釘。
正當已故的美國前總統列根備受讚揚與推崇之餘,美國國內亦有不少在他任內吃了苦頭的黑人、工會、環保組織及自由派人士認為列根本不值得悼念。看來,「知心友、對頭人」這話是放諸四海皆準。
對某人的言行是褒是貶,往往因為立場不同、利益衝突而發生差異。看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的港產電影和電視劇,經常反映一種訴求:「樓價跌多些,讓我可買樓」。到樓價真的跌了,卻又怨聲載道。當然,想樓價跌的人,未必就是想樓價不跌的人。
年輕一輩剛出社會做事,最擔心的就是別人的看法,人家說一點意見,牽你一根頭髮,你卻動了全身。心內忐忑,做起事情來就不踏實,出來的成績當然差強人意。所以,年輕人最好放下心理上防衞的刺,坦然接受前輩的意見。正如《孫子》所言,「合於利則動,不合於利則止」,有裨益的,能讓自己進步的意見,不論是來自知心友的也好,來自對頭人的也好,統統吸收過來化為己用才是最精明的選擇。

編按:陳也請假一個月,由李樹昇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