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過了澳門文化中心聽一場音樂會,門票不貴,加上來回船費卻不便宜。雖然舟車勞頓,音樂會仍是物超所值。演出的是美國伊士曼管樂團,在管樂界是殿堂級數,因為今年的亞洲巡迴演出只經過日本、台灣和澳門,所以不少香港的行家也願意跑去澳門看一場演出。
管樂團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已包括早期的步操樂隊,經美國管樂界翹楚KarlKing大力推廣,扭轉了原本只是餘興或馬戲伴奏的形象,成為可登大雅之堂的藝術。
然後管樂分了家,衍生出兩派:以人多勢眾,讓人看得血脈沸騰的「花式步操樂隊」和藝術水平足以媲美管弦樂團的「交響管樂團」。香港因地理資源所限,發展較快也較好的是後者。
記得八十年代,管樂比賽是香港校際音樂節的重點項目,每次中學管樂團比賽,都有大小報章七、八份追訪報道。且看今天,如果音樂節後能找到一小格報道,已是萬幸中的萬幸。
管樂在香港發展差不多三十年,學的人數是多了,但管樂的地位仍然不彰,甚至被香港觀眾視為藝術性較低的表演,面對今天的局面,作為管樂界的一分子,不能不扼腕興歎。究其原因,我覺得在於香港的一籃子藝術政策。
政府批出的表演合約,管樂團的報酬最高也只有普通管弦樂團的一半。問其原因,官方回應:因為你們沒有弦樂。試問管樂團又怎會有弦樂?香港可以有三隊職業管弦樂團,卻不能有一隊職業管樂團,這種從骨子裏歧視管樂,根本不懂區分藝術的官方態度再持續下去,原本已經比日本、台灣、南韓差的香港管樂事業,就要被澳門、廣東趕上。
編按:陳也請假一個月,由李樹昇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