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近期有關香港政局評論所涉及的一些觀念,頗有問題,值得剖析一下。第一是分化;第二是信任;第三是和解。
有人說香港社會嚴重分化,我不明白。現在問題不是因為種族或者宗教而出現各走極端的意見。現在是無權勢者(他們是大多數)向有權勢者(他們是少數)爭取參與管治香港的權力。這種要求並不是甚麼社會分化。
中央政府選擇了與香港少數有權勢人士結盟,否決了在○七和○八年用普選方法產生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訴求。然後他們又聯手狠批爭取普選的領導和前線人物。最近名嘴受壓而封咪,是民主陣營進一步受到打壓。這完全是一種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關係,怎能說成是分化?
當然社會上對政制發展有不同意見,但在市民百姓中有不同政治觀念並非甚麼社會分化,而這個情況亦不是目前香港政局的主旋律。認為香港出現社會分化的觀點是否有點概念含糊?
其次談談信任。有意見認為中央與港人缺乏互信,對香港發展不利。但政府與人民應否互信不等同於兩個個人應否互信。如果把缺乏互信說成政府與人民兩方面都要負責任,道理上不通。
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政府有信任人民的責任,但人民沒有信任政府的責任。無可否認,人民不信任政府並非好事,但問題多數是出在政府,而不是出在人民。
事實上,政府應該去贏取人民的信任。特區成立之初,香港人並沒有不信任董建華政府,只不過這個政府表現愈來愈糟糕,人民才不再信任它。
回歸之後,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本來一直增加,正因為中央用正確的政策贏取港人的信任。可惜中央堅持支持董建華、盲目反對香港實行民主,才在近年逐漸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人民不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總有人信任政府,有人不信任政府。現在香港愈來愈多人不信任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怎能說成是互不信任。問題應是:特區和中央政府應做些甚麼,才能挽回港人的信任?
最後談談和解。市面上的和解言論多針對中央與民主派的關係。這實在是抬舉了民主派。民主派只是人民的一部份,哪有資格和中央「和解」。
中國憲法規定由共產黨執政,所以所有其他人士與中央的關係都是政府和人民的關係,而不會有像民主政體內執政黨與反對黨的關係。中央作為一個政府,與人民溝通是應有之義。至於人民是否想和政府溝通,這是每一個個別人民或者民間團體的選擇。我們可以評論這些人的行為是明智或不明智,但不涉及應該或不應該。
現在比較滑稽的是人民向政府提出溝通的期望,反而是政府在考慮,好像人民無權選擇而政府有,細心想想,不是很悲涼嗎?
所以,日後當我們再談分化、信任、和解等觀念時,要想清楚,不要在觀念上糊塗了。
……………………………………………………
作者為公共事務顧問,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