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發生八年來首宗日本腦炎死亡個案,死者是一名二十九歲印尼女傭,與其僱主居於荔枝角九華徑新村一間鐵皮屋內,她於上月底出現病徵,入院五日後即告死亡。當局強調死者居所附近蚊患不算嚴重,但已即日為附近居民進行驗血及大舉滅蚊,而專家相信本港爆發大規模日本腦炎機會不大。 記者:梁洵瑜 譚暉 張嘉雯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傳染病)曾浩輝昨日在記者會上稱,該名印傭於上月二十九日發燒及神志不清,本月二日進入瑪嘉烈醫院留醫,病情急轉直下,本月七日死亡。該印傭血液樣本的血清測試對日本腦炎呈陽性反應,但其居所內的七名人士均沒有出現病徵。
這宗個案是繼一九九六年一名十五歲男子因日本腦炎死亡後的首宗死亡個案,而九二年至○三年共有六宗(見表)。由於該印傭自兩年前來港後沒有外遊紀錄,故列為本地個案,也是今年首宗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昨日派員聯絡患者的家居接觸者,發現他們並無日本腦炎症狀,並即時到死者居住的九華徑新村,為居民抽血檢驗,又設立電話熱線25751848,讓居於九華徑新村附近地區包括下葵涌、荔景、美孚及荔枝角的人士來電查詢。至昨晚九時已有二十八人查詢,但無人表示有日本腦炎病徵。
日本腦炎主要透過庫蚊傳播,食環署昨派出十多人在附近大舉滅蚊。該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袁銘志稱,初步結果顯示,死者居所附近的蚊患不算嚴重。
曾浩輝說,當局已與廣東省衞生廳聯絡,當地的日本腦炎個案並無上升趨勢,署方並會與北京國家衞生廳保持接觸。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亞洲區每年約有五萬宗日本腦炎個案,每年每萬人中出現一至十個個案,即屬高發病率地區,而本港遠未達此數,爆發風險甚低。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認為,本港爆發大規模日本腦炎機會不大,因為本港豬場數目不多,但當局必須調查死者感染源頭及大規模滅蚊;而死者居所附近並無豬場,蚊子有機會是曾叮咬帶病毒的候鳥,再把病毒傳給人類,但他認為暫毋須為市民注射預防疫苗。
醫學會會長勞永樂認為,日本腦炎每三百人感染後才有一人病發,顯示今次個案實是冰山一角,可能已有不少市民感染,也反映區內已有相當多的庫蚊帶有病毒,才會導致有人病發,故當局必須即時滅蚊,切斷病毒源頭。
香港養豬聯合總社理事陳建業稱,近期豬隻並無爆發日本腦炎,豬農近年已加強在豬場滅蚊。
此外,瑪嘉烈醫院短期內接收兩宗病毒性腦炎個案,其中一人已死亡,另一人則危殆,兩人分別居於東涌及青衣,經化驗後兩人並非染日本腦炎。但當局已設通報制度,監察未來三周病毒性腦炎情況,所有醫院必須向衞生防護中心呈報。
曾浩輝表示,雖然瑪嘉烈醫院短期內有三宗病毒性腦炎個案,但未有迹象顯示個案有上升情況,每年約有百多二百宗,當中十五、六人死亡。該中心及醫管局會監察未來三周情況,醫管局會修訂現行診治日本腦炎病人臨床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