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規劃枉建道路

漠視規劃枉建道路

陸恭蕙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之中,是否有一個秘密部門,一舉一動都影響着香港,並耗用大量公帑,但又難於駕馭?我開始懷疑這樣的一個部門真的存在,職責是不斷修建高速公路,藉口是紓緩交通擠塞。
這並非「四十五條關注組」在這個專欄慣常討論的議題,但我認為現在是適當時候從立法監察及問責角度討論一些政策問題,以免被人詬病,指我們只會就憲制事宜發表意見。
就港島南區及西區的交通規劃而言,市民傾向支持鐵路,政府現在卻建議興建稱為「四號幹線」的四線行車公路。「四號幹線」的前身是「七號幹線」,是一條六線行車的高速公路,「四號幹線」是新修訂版本。鑑於多年來公眾人士的強烈反對,「七號幹線」一直沒有動工興建。

政府的交通運輸政策倡議發展一個以鐵路作為主導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因為鐵路是較為環保的選擇,長遠來說亦是唯一可協助政府有效管理交通的選擇。政府指「四號幹線」和鐵路均是可行方案,卻不按官方政策把鐵路定為最佳方案並加以推廣,實在令人費解。也許由於鐵路部隸屬路政署,而路政署的本能是傾向修建道路,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城市規劃委員會無權審批道路規劃項目,是交通運輸凌駕都市規劃的例證。城市規劃委員會必須接受所有道路項目為不能修改的既定部份,只可依照道路計劃變通行事,無法將道路規劃融入整體都市規劃中一併考慮。香港的規劃制度容許道路興建者享有超然地位,難怪香港這麼多地方的都市面貌不堪入目。
擬建的昂船洲大橋,是一個難有足夠理據支持興建的高速公路計劃。大橋的造價將極之昂貴,至於為何需要這條大橋,卻原因未明。政府過度熱衷於興建道路的另一例證,是惹人爭議的大嶼山監獄計劃,當中包括一個龐大的道路配套系統。

中環、灣仔及銅鑼灣的填海工程引起激烈爭辯。政府堅持進行填海的理據,是要興建六線行車的中環灣仔繞道。其後,當公眾發掘出更多資料時,卻發現中環填海區將有十三條行車線,多出的七條行車線是修建在路面上的公路段,屬P2道路網的一部份。
反對在海旁興建大型道路系統的理據之一,是政府為何不認真考慮從管理交通需求入手,去解決目前的擠塞問題,例如使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據我們所知,政府用了兩年時間,花費九千萬港元就電子道路收費系統進行研究,最後只公開報告的一小部份。受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因這份報告而獲得一個國際獎項,在專家圈子中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份很詳盡的報告。
不幸,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的官員竟向公眾表示,他們是從運輸當局的同僚口中得悉報告已公開發表。事實上,發表的只是報告摘要,多年來不斷有市民、團體要求當局發表報告全文,可惜事與願違。

政府未能釋除公眾疑慮。不少人認為運輸當局拒絕公布報告內容,是因為他們不想市民知道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確實可行。他們寧可繼續興建道路,也不願更有效地管理交通需求。
為甚麼政府內部從沒有人對這些事提出質詢?決策局的首長、政府高官、從政者及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傳統上都不會質疑運輸官員就解決交通問題所提出的種種設定。
是時候找出負責道路規劃的官員,要他們對自己的提案問責。興建道路的費用佔公共工程開支一大部份,同時對香港很多地方的環境和景觀造成破壞。香港極需要負責任的政黨和從政者,樂意花時間研究及了解道路圖則,以便就交通運輸政策進行有水準的審議和監察。
……………………………………………………
作者為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和「《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關注組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