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夜闌人靜,眼見他人好夢正酣,自己卻輾轉反側兼肚餓,結果要起床找東西吃。偶一為之不為過,但若屢屢出現這種情況,有機會是患上一種與情緒問題有關的「夜食綜合症」(NightEatingSyndrome)。患者需要正視的,不單是這些症狀會引致肥胖,更重要是症狀或反映患者正出現抑鬱、壓力等情緒問題,最好找臨床心理學家協助。 記者:譚暉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院教授AlbertStunkard表示,焦慮不安和抑鬱的情緒,通常會令人不自覺地找尋喜愛的食物果腹,從中紓緩情緒,令自己感到開心一點。夜食綜合症患者最常見的行為是晚上難以入睡,入睡後又會醒來數次,接着是無法自制地吃零食或其他食物。
患者多數喜愛進食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零食,例如餅乾、蛋糕、薯片等。AlbertStunkard說:「他們進食其實是為了安慰自己,而碳水化合物也有助睡眠。」
心理學家KellyAllisony說,七成半的患者有精神壓力,壓力又多是來自失業或離婚。至於AlbertStunkard研究的十七名患者中,接近一半正處於人生低谷而出現抑鬱症狀,很多患者都說在晚上(通常是八時以後)覺得不開心。患者服用提升腦部血清素的藥物後,失眠或晚間嗜食的問題都獲得顯著改善。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副教授李誠表示,夜食綜合症其實是一種在晚間出現的暴食症,「晚上可能覺得悶、又冇人睇到,兼且失眠,再加上有情緒問題,就可能會狂食嘢。」他又稱,很多人會透過進食,藉以紓緩不開心、悶悶不樂、抑鬱、壓力大等情緒問題;不過,一旦變成無法自制地不停進食,就是一種病態,患者最好向心理學家求助。
李誠強調,近十五年醫學界開始關注進食失調的前因後果,但夜食綜合症目前被視為一種症狀,尚未屬於精神科或醫學上的一種病。若要處理情緒病,可服用提升腦部血清素的藥物,因為血清素有效控制人的思維、調節衝動。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增加腦部的血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