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文革聯想 - 李怡

李怡專欄:文革聯想 - 李怡

全世界的文明政治都有一個共同的遊戲規則並在社會上形成共識,就是:在職的高級官員在傳媒發表意見從沒有個人身份,他講的就是官方意見;退休的任何高官發表的意見則一定是個人身份,他與任何百姓一樣享有言論自由。
但回歸後的香港,這一個共識被打破了。現任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蔡漢權早前在報章發表政改文章,被立法會議員批評違反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表示,蔡的文章內容只屬「個人隨想」。但另一方面,已退休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因在《時代》周刊發表一篇文章,卻受到左派陣營、中方駐港機構排山倒海的批評,更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指她破壞退休公務員不會公開說三道四的傳統。
香港原有的秩序被顛倒了。全世界文明政治的共識也被顛倒了。原因何在?就在於「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中共政治文化滲入了香港只講手段、不問目的的法治社會生態中。

陳太受到猛烈抨擊,不是由於她的前政務司司長的身份,而是她的文章一方面表達了多數香港人的心聲,另方面也擊中了北京專權政治的要害。倘若她如前布政司(一度擔任署理總督)鍾逸傑那樣溫和及適應中共要求,她就不會被指為「說三道四」了。
陳太擊中專權政治要害的論點,主要是她提到了文革。她文章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七年以來,北京中央政府大部份時間讓香港管治自己,如果香港做得不夠好,那是不應該責怪北京的。其實,中央領導人在港人心中的地位及支持度一直穩步上升,但去年七月一日大批港人參加遊行後,北京似乎對香港採取強硬態度,並迅速就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選舉方式進行釋法。雖然北京在憲政上擁有這樣的權力,但它處理事情的態度加上它所發表的公開言論,以及令人想起文化大革命的姿態,令大部份港人感到困惑、受傷害及受挫。」
前天陳太作出澄清,說:「我從來沒有講過,我亦不認為,中央就政改的手法等同文革,我只說言論和態度,令市民聯想到文革」。

甚麼是文革?儘管文革是中共許多老幹部的「至痛」,但到今天為止,卻沒有一部完整記載文革過程及分析它的前因後果的官方著作問世,原因是文革的歷史,也是中共執政歷史的一部份。中共當權者不能面對自己的歷史。而且,按年齡來算,文革時的造反派,許多人都已變為中共今天的紅人。
筆者對文革是有點印象的。概括來說,文革是中共黨的一元化領導發展到一人化領導的產物,沒有毛澤東的絕對權力,文革發動不起來,此是一。其次是,文革以煽動義和團式的民族主義情緒及排外情緒來動員群眾,文革開始時更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血統論來劃分敵我,這些都是文革的意識形態上的特點。其三是,徹底破壞法制,不但是國家的公安、檢察、法院的制度被破壞,而且黨內的制度也被破壞。毛任意擴大政治局的人選,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先後罷免了劉少奇、鄧小平的職務,宣布劉是賣國賊,鄧是走資派。
人大釋法及所作否定「雙普選」的決定,是否令人聯想文革時對既有法制的踐踏?「愛國論」是否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翻版?一連串表現是否反映了一元化領導的特色?
說中央的表現令人聯想起文革,是沒有錯的。因為在中共專權政治中,文革這條筋還沒有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