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走上回頭路

香港社會走上回頭路

陳穎茵

三位「名嘴」一個月內相繼「封咪」,要說香港社會瀰漫一片白色恐怖,似乎有點誇張,但槍打出頭鳥,針對打擊批評政府最烈的幾張嘴,而在輿論界產生寒蟬效應,這種推論則頗接近事實。
針對「封咪」事件,特區政府在社會輿論「三催四請」下才發表聲明強調言論自由對香港的重要性,其反應之慢,除表現董建華一貫處事作風外,問題核心牽涉中央的態度。事實上,由鄭經翰「封咪」後的各種傳言,加上李鵬飛日前在立法會的作供,令人相信中央曾介入此事,正因如此,警方便份外小心,深怕觸碰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警方的種種言論,便予人淡化事件的感覺,而問題正在於此。

市民或會問:是否因為與中央有關,而恐嚇「名嘴」、扼殺反政府言論,又符合中央挺董的一貫政策,便可以得到「免死金牌」?這樣便帶出一個錯誤信息,即凡是政府認為政治正確的事,都可不依法行事。雖然警方一再澄清他們正調查,沒有半點偏私,但現代社會對執法者的要求是一種看得到的公正;就如在街市賣菜一樣,用明碼實價的電子磅,總較拿着秤的小販,令人感到公正可信。
事實上,公眾對警方,甚或對其他政府人員執法公正性的質疑,又豈止是「封咪」事件一事。早前佛指舍利抵港,供香港善信參拜,社運分子中篤信佛教的「女長毛」雷玉蓮亦有到場,但未及入場,便被工作人員粗暴抬離會場。在雷女士沒有任何行動前,當局以維護秩序為名先下手為強,剝削她的信仰權利。在芸芸善信中,為何偏偏選中雷女士成為儀式的「祭品」?政府執法的公正性何在?

另外,據報食環署人員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埋伏在中環賣白蘭花的陳伯,待陳伯有觸犯法例的可能時,便一擁而上,將陳伯束手就擒。我們要問:食環署人員為何如此「優待」陳伯,進行針對性執法,難道這種「行行企企」的賣花方法,正在中環有組織、有策略地蔓延,非要集中人力打擊不可?若非如此,政府便有需要向公眾解釋為何只針對陳伯?
以上情況反映出香港從六十年代的政治腐敗中走出來,今日又在一片中國化的大潮中走上回頭路。特權、徇私、不公,充斥這個回歸中國的小特區。今日,我們還有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可以對政府的枉法進行監察。他日,言論自由被蠶食後,社會公正這項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將難以維繫。港人不能再讓公義女神頭上代表公正無私的蒙眼布,有一刻鬆脫,成為壓制言論自由的口罩。
……………………………………………………
作者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