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克羅韋爾(ToddCrowell)
攝於一九五○年的日本電影《羅生門》歷久彌新,全賴導演黑澤明以出色手法處理一個永恒的主題:何謂真相?八九年六月三日至四日期間在北京發生的種種事件,實情如何,對有心探究真相的人來說,同樣是謎團。
我工作的《亞洲新聞》在事後六個月回顧:「毫無疑問當晚展開了殺戮,只是未知有多少人死亡。據報在六月四日,中國紅十字會估計有二千六百人死亡。這數字很快遭到否認,但六月五日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外交消息』說,死亡人數達一千四百人。一日後數字升至四千人。兩日後已升至七千人。」
多年來很多亞洲雜誌極不願意把「天安門」跟「大屠殺」放在一起。我工作的雜誌將之稱為「鎮壓」或「風波」。到了今天,《南華早報》報道維園一年一度舉辦的六四燭光晚會,標題仍用「天安門鎮壓」。
部份原因是亞洲人傾向以委婉語淡化慘痛事件。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國民黨政府的蔣介石鎮壓台灣動亂,殺人成千上萬,但今時今日台灣仍只稱為「二二八事件」。日本人將一九三六年東京的流血政變稱為「二三六事件」;日軍入侵中國,屠殺以百萬計中國人,日本人稱為「支那事變」。
學生到底為何示威抗議,仍爭論不休。多年來,華人同事都堅持,不應說學生是為了民主而示威抗議。學生反對的,是日益猖獗的貪污腐化及若干經濟問題,例如通脹加劇等。當時中國推行市場改革已十年,該等問題正在浮現。
當然,堅持事件出於反貪污,在政府的立場,會較易接受學生的動機。反貪污當然是政治正確:大家都反對貪污。前總理朱鎔基就以反貪污聞名。中共不時把打擊貪污掛在口邊,時有高官被補、審判,甚至處決。不是嗎?反貪污當然是好事。
但中國領導人永遠無法接受中國人民其實想要更多民主。北京對香港去年的大型和平示威的反應說明了這點。五十萬人上街抗議限制個人自由的《國家安全法》,目標明顯針對中國親手提拔的董建華。
或許當中仍然殘餘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北京將所有同類事故純粹以經濟角度解釋。人民不快?一定是經濟問題,想法子令經濟更繁榮吧。只要大家忙於賺錢,人人高興,便不會要求政治改革。基本上這是北京看待六四的態度;也是看待香港去年大型示威的態度。中國旋即推出新的自由貿易協議,又放寬中國旅客到香港旅遊的規定,令零售業好不熱鬧。
這法子能收一時之效,但始終無法避免進一步爆發。可能十五年前示威者未及辯論在中國推行英式議會民主的細節,不過,六四基本上是民主導向的。示威者對領導人日益貪污腐化(或對香港領導無方)怒火中燒,說事件只出於反貪污,只說對一半。蘊含的訊息是:領導人貪污腐化,我們卻束手無策,不能叫他們滾蛋。這就是六四的真相。
……………………………………………………
作者為前《亞洲新聞》(Asiaweek)資深撰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