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腔 - 李登

牛津腔 - 李登

唸小學那幾年,班上同學不少來自外省,方言雜七雜八,一同開腔恍如百鳥爭鳴。平常大夥說的是廣州話,有時鬧着玩,嘴邊溜出幾句家鄉話來,就讓我學會了怎麼用潮汕話、四邑話、國語罵娘。
這多年後我依然記得一清二楚,能說得字正腔圓,證明了學語言還是打小最好。朋友在加州落戶,僱了個拉丁美洲的褓姆帶孩子。小娃娃未滿半歲,西班牙語聽多了,電視上每播放西班牙語節目,眼睛便骨碌一轉,馬上掉頭看。
這樣子給帶到三五歲,小娃娃不必上學也準會講西班牙語了。當然,褓姆的西班牙語未必十分正宗。所以說香港的小囡讓菲傭帶,英語都比較好,就光說對了一半。他們理解英語的能力無疑好了點,可學來的英語,不大地道。我發覺四鄰八舍那些帶孩子的菲傭,廣州話反倒很棒,咬字又準確。不必說,少主人已變成他們的粵語教師。
學語言也許跟小孩學最好。匈牙利裔卻用英文寫作的GeorgeMikes,說一個鄰家小孩教會他mucus(鼻涕)那個字。不過要把鄉音甩個乾淨,一口的牛津腔就挺不容易,他的忠告是:嘴裏銜個煙斗,在牙縫裏吐字發聲,每句話尾都帶個"isn'tit?"的問話,那可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