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患者靠綜援過活 醫學界籲正視<br>慢性痛症蠶食工作能力

三成患者靠綜援過活 醫學界籲正視
慢性痛症蠶食工作能力

【本報訊】本港每九名成年人就有一人患有慢性痛症,疼痛的煎熬甚至令患者喪失工作能力。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痛症患者沒有工作,約三分之一人更需依靠綜援金過活。慢性痛症不僅令患者受苦,整個社會也會蒙受損失;在美國,單是背痛一類疾病已造成每年多達六千七百億港元的經濟損失。 記者:蔡元貴

最新一期《香港醫學期刊》發表一項關於香港慢性痛症病人的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於前年九月至十二月成功訪問了新界區三間公立醫院的二百四十八名痛症病人,當中七成是中年人,最常見的是肌肉、骨骼、背部及神經痛的慢性痛症,患處多在四肢及頭頸。
研究發現,雖然大部份受訪病人都是適齡就業的人士,但當中卻有百分之三十七失去了工作。研究報告解釋,慢性痛症會導致患者生產力下降,而失業問題則影響病人心理健康及社交能力,遂令患者更倚賴社會援助。調查中超過三成受訪者需要領取綜援金,每人一千六百元至三千七百元不等。

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是項研究沒有評估慢性痛症對香港經濟的損失數值,報告引述了一些西方統計數字,反映了痛症對社會帶來的沉重負擔。在美國,單是背痛一項,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四千二百億至六千七百億港元;在英國,背痛每年導致一千五百億港元經濟損失;而在荷蘭,頸痛帶來的經濟損失是每年五十三港億元。
二百多名受訪病人中,僅得九人由普通西醫轉介,這個低比率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香港沒有把痛症認定為一項專科,止痛藥也非專有藥物,不同專科的醫生各自診治他們的痛症病人,香港不是沒有專門為慢性痛症病人而設的服務,但由於太過低調,很少人知道這種服務的存在。

延誤求診影響心理
調查又指出,近半慢性痛症病人本身已患有一種、甚至多種疾病,令療程更為複雜。受訪的二百多名病人中,平均患病時間為兩年多,但也有病人已患上痛症達二十六年之久。延誤求診會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況,造成惡性循環,痛症更難治理。由於病情複雜,超過三分之一受訪病人嘗試過四種或以上療程,包括相當普遍的口服鴉片類藥物,這些藥物可以使人上癮,所以必須小心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