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債權產品(DebtInstruments)愈出愈新奇。一些很複雜的東西,就算是念金融的畢業生也未必能夠立刻明解,但在市場也能大賣,這代表了香港的金融市場已到另外一個階段──投資者對創新投資愈來愈受落。
一談到結構性產品(StructuralProducts),相信未必所有讀者都知道它是甚麼的東西。但如果說是高息票據,股票掛鈎投資(ELI)、股票掛鈎票據(ELN)或外幣掛鈎存款(PremiumDeposite),相信大家都會聽過其名字。以上種種新興的債權產品,同屬於結構性產品類別。
所謂「結構性產品」,意思是指金融產品由多於一個金融投資工具所合成。情況就有如砌積木,用多於一件積木所砌出來的製成品;又或者把它想像成一杯雞尾酒,酒的特性是由不同成份酒所組成,最後合成為單一產品。
以股票掛鈎票據為例,它的組成就是傳統短期票據,再加上一個沽空期權的倉位所組成。
以看漲股票掛鈎票據為例,就是等於買入了一個短期票據(債權產品),再沽空了股票認沽期權。如果股價上升,股票認沽期權便作廢,結果投資者就只能收回利息及本金。因為沽空期權會收到期權金,因此投資者把收到的期權金當成利息的話,股票掛鈎票據的總利息便變得很高,這亦是「高息票據」名稱的由來。
但假若股價跌穿行使價的話,認沽期權被行使,投資者便要把原先的本金及利息全數變成掛鈎的股票。所以原則上,它並不是純債權產品,因為票據到期之時,可能變成股票,不能收回現金。以股票掛鈎票據為例,由票據加上期權空倉而合成,因此符合結構性產品的定義。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