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利用毛髮測試重金屬含量水平來斷定是否重金屬中毒的方法,醫學上證實並不準確,本港公立醫院為三名經由私家醫生轉介進行毛髮測試後被指是重金屬中毒的幼童,再進行血液測試,三人血液樣本正常,並無重金屬中毒。
最新一期的香港醫學期刊刊登了一篇學術文章,由屯門醫院及瑪嘉烈醫院的醫生撰寫,文章講述三名幼童,包括一名有閱讀障礙的五歲男童,兒科私家醫生轉介進行毛髮重金屬測試,結果顯示超標,但男童家長尋求第二名醫生意見,並把血液樣本送到公立醫院化驗,結果並無重金屬超標。
另一名三歲男童,其私家醫生轉介進行的毛髮樣本同樣指他重金屬超標;另一名半歲大男嬰,則因進食問題而向私家醫生求診,進行同樣的毛髮測試後也顯示重金屬超標;但後來公立醫院為兩名幼童進行血液測試,均告正常。
屯門醫院化學病理部顧問醫生麥永禮說,三名幼童均無重金屬超標,五歲及三歲的男童毋須接受治療,半歲男童則因奶樽的奶嘴孔過細影響進食,但三人的私家醫生均建議幼童接受螫合療法,而三人的毛髮樣本測試均在同一間海外實驗室進行。
他認為,醫學上只認同血液測試或尿液測試,毛髮測試並不準確,而螫合療法存在影響腸胃、皮膚出疹等副作用,不能貿然採用。幼童接觸重金屬機會不高,極少會在體內積聚大量重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