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油價一直是對全球經濟最具影響力的單一因素,而現時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已超越了供應。油價持續上升,原因是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的經濟欣欣向榮,更令需求大增。
油價上升,有8成誘因是由全球的需求劇增所造成,而其餘2成則來自恐怖襲擊,以及由美國總統布殊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伊拉克所製造的尾大不掉局面。發生事故的風險高企,再加上強勁的長期基礎因素,油價攀升至逾20年高位,自然不令人感到奇怪。
在1960年,當伊朗、伊拉克、沙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等5大產國組成「石油輸出國組織」(The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這個鬆散的聯盟時,油價只不過是2美元1桶,而美國當時的油產亦可以滿足70%的國內所需。時移勢易,今日的形勢已截然不同,因此上周四在貝魯特舉行的油組會議,無論在政治上或歷史上皆別具重大意義。
目前,包括沙地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等5大產油國,已控制了逾60%的全球石油蘊藏,每日向全球市場供應約1600萬桶的石油。根據石油勘探專家估計,在地底深層而尚未開採的石油蘊藏,約為現時已發現石油蘊藏的1倍,不開採的原因,是所需的時間不少,以及成本不輕。
油組現時的產油上限為每日2350萬桶,但實際產量估計已高達2550至2600萬桶,因為不少油組成員已用盡了終極產能。有建議認為油組成員國應該廢除產油配額,但無論從哪一角度看,建議既不可行,能通過的機會亦不大。縱使沙地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聯酋可以立刻把每日的產量增加300萬桶,亦只可以對高企的油價起短期壓抑作用。有部份人更認為,增產對打擊油價所起的效用,能維持的時間可能不超過48小時。
沙地是最有增產條件的產油國,因為它目前只用了約85%的產能,閒置產能充裕,此所以近日恐怖分子以沙地的產油重鎮胡拜爾為襲擊目標,目的是點燃起市場對油價可能進一步飆升的憂慮。
市場對此格外關注,原因是沙地石油部長納伊米一直是油組增產的主要倡議者。大家必須明白,一些非油組成員國家已全速開動了產油設施,當中最重要的俄羅斯今年更已超越沙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估計每日生產量高達890萬桶。
若要為全球經濟提供刺激,油價回軟可算是最佳良藥。油價下跌可以帶動全球股市上漲,因為今日油價與股市的關係已是千絲萬縷,息息相關。現時油價高企於每桶40美元關口上,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復甦可能脫軌的憂慮,亦會隨着對油價續升的擔憂而增加。
全球人口約有60億人,而單單亞洲便有36億,每日的耗油量多達2000萬桶,相比之下,美國雖只有2.85億人口,每日的用油卻高達2200萬桶。看看上述的統計數字,大家再參詳一下,便不難明白喬治布殊為何在全球強大的反對聲音下,仍然堅持要攻打伊拉克。
根據過去10年的需求趨勢,亞洲對原油的需求,估計在未來6至12年便會翻一番,相比起現時全球原油供應每日只有7800萬桶,這意味着美國日後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高能源價格和高通脹的問題。長期而言,很明顯要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唯一途徑是發展其他能源,而不是入侵伊拉克,但放在眼前的,正如伊拉克局勢所顯示,我們正陷於危險的兩難局面。
油價在1973至1982年這段期間,由每桶低於5美元飆升至接近40美元1桶,並不是偶然事件,在美國的經濟史中,亦是其中1項最動盪的要事,因為期間美國通脹曾升至雙位數字、10年國庫券孳息被挾高至16厘,而經濟亦經歷過3次衰退。
由油價帶動的通脹再次近在眼前,而油價升上每桶逾100美元甚至更高水平,亦非天方夜譚,此情況在2010年或之前已經可能出現。若然,則通脹隨時會重見雙位數字。
上述兩項因素互為影響,將令未來10年的投資環境完全改變。要是不想落後於大市的話,每1個投資者都要密切注視油價的走勢,並因應其價格變化而作出適當部署。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