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領袖的政策思想得以發展成專有名詞,是影響力重大的指標,「列根經濟學」(Reaganomics)就是個例子。列根力倡小政府思想,透過減稅和減政府開支來復甦經濟,現已成為世界潮流。但他同時大增國防開支,導致國家債台高築。列根經濟是好是壞,蓋棺難定。
列根的經濟思想,官方說法是屬於供應學派,即相信大幅減稅,同時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從而刺激工人消費、令商家積極投資及製造就業機會,經濟得以高速增長,最後政府收入不減反增。
但另一方面,列根為了打倒蘇共,又大增國防開支。兩個政策目標互相矛盾,批評者都質疑他吹牛;其中一個就是後來跟他當副總統的老布殊,他曾揶揄這是「巫術經濟」(VoodooEconomics)。
結果怎樣?看看列根的經濟成績表。列根八一年上台時,美國最高邊際稅率高達七成,他大刀一減為兩成八;年通脹率上任時高達百分之十三點五,八九年離任時降至百分之五;美國經濟在他上台時衰退過一陣子,但從八二年底至九○年中一直穩定增長,股市興旺更持續至二○○○年。
曾當列根經濟顧問的經濟學大師佛利民(MiltonFriedman)認為,美國經濟復甦的關鍵,是列根寧願經濟一時衰退,都要以高息政策壓低通脹,令美國經濟重上軌道,「他很清楚自己是冒了政治風險來達致基本經濟目標」。
列根經濟的惡果,是令美國的欠債到八十年代末飆升至逾二十三萬億港元,財赤問題經老布殊和克林頓兩任總統,到九十年代才受控。財赤激增,加軍費和減稅固然是主因,但其實列根也沒有真的實現小政府:起公路、農業和能源計劃等開支,都是國會議員選票利害所在,沒有削減到。
經濟繁榮卻不是人人可共享。在列根治下,非技術職位流失了,藍領工人的實質工資下降,貧民福利凍結,加劇了貧富懸殊。
列根革命已令美國以至世界政壇來了個「範式轉移」。從前共和黨還有分自由派和保守派兩翼,在列根之後自由派已成歷史遺物;民主黨也說要減稅,只是不要減得有財赤,自三○年代小羅斯福開始的大政府主義;至此寫上一個句號。
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