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未能入土為安

六四未能入土為安

詹納爾(W.J.F.Jenner)

今時今日談論八九年六四事件,還有意義嗎?過去十五年中國出現很多變化。當年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屠殺,只是不幸事故;除了死難者親屬以外,其他人似乎已淡忘這回事。要講的話都講過多次了,還有甚麼新觀點嗎?探本索源的文章已有很多。中國政府一天不公開當年的官方檔案,政治氣候一天不開放、使更多官員能暢所欲言的話,史家也沒有甚麼新材料可寫。然而,為甚麼還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休呢?
六四死難者最多不過數千人,回顧過去五十多年來中國的歷史,還稱不上「大屠殺」。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那一場人為導致的大饑荒,就有數千萬人死亡;歷次政治運動,包括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分子以至文化大革命等等,死亡人數以百萬計。相比之下,六四可說是較輕微的暴行。每年單單是濫施死刑,以至各省市的礦坑事故,已經有更多人喪命。

外國人自然有不同的藉口,免得這些不快的往事,阻礙他們在中國做生意。西方政府往往擺出姿態,顯示他們並沒有一味追究往事,而是與中國當局就人權和建立所謂的法治等問題,開展了有意義的交流。歐盟國家打算恢復向中國售賣武器,賺取可觀外滙,也許正想國民忘記,當年禁售軍火的決定,正是因為解放軍鎮壓示威的場面,經電視全球播放。中國現時雖然未稱得上為超級大國,但發展勢頭強勁;況且,誰都想在這個龐大市場分一杯羹。
西方國家當年一致譴責六四鎮壓,今天要淡化處理還有很多方法。譬如很多人說,六四固然不幸,但事實證明穩定有利發展,為中國贏得十五年政治穩定,讓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很多人先富起來。把前蘇聯解體的亂局,跟中國的經濟騰飛作對比,這講法更加耳熟能詳。
西方也許較少這種毫不忌諱為鎮壓開脫的說法,但仍然有些人認為,出動軍隊鎮壓是必要之舉,甚至值得效法。

所謂必要,不是指當時有必要在天安門清場,而是必須教訓全國人民,政府的權威絕對不容挑戰。政府若不惜在全世界電視鏡頭前射殺首都的示威人民,顯然無意謹慎處理示威活動。
相反,軍隊在街上開槍時,各國電子傳媒在王府飯店以衞星發布圖片,所用的也是政府提供的通訊設備。在中國,外國媒體一向享有較高公信力;六四屠殺經由外國媒體報道,可以使中國各地人民確信真有其事。
政府要傳達的訊息很清楚:我們不惜在首都出動軍隊,也無懼全球媒體廣播,不要妄想挑戰我們的權力。這種明目張膽的殘暴行為,確實震懾全國。沒有人敢肯定歷史不會重演。
在目前的政治局勢,六四仍然是活生生的核心議題,所以不像其他政治慘劇般可歸入歷史檔案。大家都覺得,毛澤東時代把人整垮鬥死的政治運動,今天不會再發生。往者已矣,這些事件雖塑造了今天的政治環境,但本身已成過去。有些事件未得到合理評價,固然使人不安,但基本上屬於理解過去的問題。六四則仍然是理解現狀的問題。

將六四與上一次天安門屠殺,即七六年的四五事件作對比,可以說明這一點。四五事件當時也鬧得沸沸揚揚,直至七八年底,中國政府替四五事件平反正名,爭議才平息下來。到了八○年,事件已經無關政治大局。
有些人說,中國人民生活改善了很多。搞好經濟,穩定發展,讓這幸運的半數國民掙錢花錢才最重要。
學生當年提出的理想和訴求,已經跟今天中國的發展形勢不相符。這一論點我不大認同。
說來也許難堪,事實上學生當年批評的情況,大部份依然存在。跟當年相比,官員貪污的情況已有改善嗎?政治自由有所增加嗎?恐怕沒多少人相信。在街上買東西當然選擇更多,只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問題仍然有待處理。
用毛澤東時代的語言來說,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跟社會主義的政治上層建築,分歧愈來愈嚴重。六四使中國十五年來防止了政治重現,沒有人知道這辦法還會有效多久。
……………………………………………………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前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