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獅子山下有冷氣機,台海就有和平 - 陶傑

星期天休息:獅子山下有冷氣機,台海就有和平 - 陶傑

香港的小學推行了一天「無冷氣日」,關掉冷氣一天,結果發現許多小學生覺得酷熱難當,沒有辦法集中精神讀書。有多少父母心疼他們的兒女受了一天沒有冷氣的酷刑,沒有數字統計,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的下一代已再難適應沒有冷氣的日子。

冷氣一旦發明而廣泛使用之後,是不可能再把它像電腦資料一樣「非發明化」掉的(Uninvented)。香港人在經歷殖民地時代結束之後的經濟泡沫的爆破,中方和特區政府曾經推崇香港電台電視部拍製的《獅子山下》片集,希望港人能重新振作七十年代初期的「獅子山下」精神。他們以為香港人既然那時能辛勤拼搏,自食其力,從逆境中掙扎向上,現在為甚麼不可以?是香港人不夠「愛國愛港」還是別的甚麼理由?他們不明白,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獅子山下》片集中的廉租屋,那時候的貧窮人家都沒有冷氣機,今天的公共屋邨,冷氣機像冰箱一樣成為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如果叫董建華再連任一屆,香港人不一定會暴動,但如果由政府下令,香港所有的公共屋邨拆掉冷氣機,令冷氣機的密度與人口的比例回復到一九七二年,香港肯定會發生暴動。
這就是亞洲消費型社會的一個文化盲點。正如香港人很難理解,從歐洲來的遊客或僑居西貢、南丫島的「鬼佬」,為甚麼在夏天上餐廳,會比較喜歡坐露天的座位,而香港人卻無室內的冷氣不歡。亞洲的消費型社會一旦擁有了像冷氣機一類的奢侈消費品,就會建立生活的完全的倚賴。

一個中國或香港的暴富家庭的家長把孩子送去英國的寄宿學校讀書,往往不明白為甚麼學生宿舍的暖氣總是開得不很夠,他也許會馬上把這點點不足與自己為孩子交的每年十多萬元港幣或人民幣的學費價值掛鈎而向校方投訴。

香港不可能倒退到「獅子山下」的美好的七十年代,除了特區政府的管治術難以匹敵前殖民地宗主,冷氣機無法「非發明化」,是最主要的經濟理由。

中國國台辦的一名「學者」(大概屬於「陳壽山」一類既可上達「中央」、又是「民間人士」的曖昧人物)最近突然透露,中國不排除制裁所有投資在大陸的台商,以報復台灣總統陳水扁的台獨政策。台灣股市馬上大瀉。事後中國政府否認,聲稱並非國家政策,但中國不久之前才只點名台獨商人許文龍,說不歡迎他投資在大陸,一星期不到,馬上有「學者」擴大打擊面,把「不歡迎許文龍在大陸投資」升級到「不歡迎所有台資」,不論內情如何,這種不可預測的情緒化反應,說明在一個決策獨裁的國家投資風險之大。

對於許多驚魂甫定的台商,不論他們支持還是反對台獨,一定暗暗佩服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位時「戒急用忍」的警告。

因為反對台獨而制裁台商,對於中台雙方,都有點像下令拆掉所有的冷氣機,雙方各自退回《獅子山下》的無冷氣年代。去年度中國最大的十家出口企業之中,頭三名都是善用中國廉價勞工的企業,兩大跨國手提電話公司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只不過分佔第七位和第十位。台商在大陸,從事電子電器產品製造業佔總投資的一半。只在深圳一地,超過一千萬美元投資額的台資企業有四十多家。以江蘇一省為例,台資企業共近一萬二千家,總額三百一十億美元,蘇州市的台商投資額佔全市總投資的四成。台資需要大陸廉價勞工,中國的就業率也何嘗不依靠台灣商人,在中國農村人口轉化為工業廉價生產者的過程中,中國少不了台商。畢竟,與歐美日本的商人比較,閩南籍的台灣商人更懂得中國的「商場語言」,特別是赤裸裸的行賄送紅包。中國的市場和台灣的資金早已成長為利益血緣的共同體,雙方都在對方的經濟利益的領土上裝設了冷氣機。請牢記一點:全國清拆除掉冷氣機,香港會暴動,而且香港的兩家電力公司也絕不允許。

獅子山下的「冷氣機」問題,也就是將來台海穩定的一大要素。雖然,中國政府有時會極度情緒化,在權力慾高漲的時候,有如一對西北山區的赤貧的夫婦,在沒有冷氣機的窰洞中也一樣可以敦倫。

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有時會相信「不惜打爛經濟也要維護統一」,但「經濟發展是硬道理」,在過慣了冷氣機的日子之後,不可能退回沒有冷氣的時代,畢竟「大不了再上井岡山打游擊」,只是早已搬進有游泳池的中南海的毛澤東的一句氣話。冷氣機——大陸叫做「空調」,不知是誰發明的?發明冷氣機的人,應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香港的小學推行了一天「無冷氣日」,結果顯示,香港的下一代已再難適應沒有冷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