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然記得舊居中那套黑色的皮沙發,每次想起也難忘爸爸橫卧在沙發上向三歲的我招手的影像。
「頌恩,過來。告訴爸爸今天在學校裏發生的事。」然後那胖嘟嘟,一頭湯碗短髮的我便會飛奔到他身邊絮絮不休的總結一天的趣事瑣事。
我感激我的父母,因為他們各有一雙聆聽的耳朵,和不錯的耐性。從小就鼓勵我向他們傾訴。小時候傾訴的內容要不就是笑鬧,要不就是求援。總以為父母是萬能魔術師,把願望說出來便會夢想成真,把困難帶到他們面前,難題便會迎刃而解。
漸漸長大,便瞭解到傾訴可能只是一個過程,並非一條通往出路的隧道。但傾訴的功能就有如黑暗中的明燈,半空中微弱的螢火,不一定能指示路向,卻能夠帶來一點溫暖和慰藉。
不是每一個人也樂於傾訴或習慣傾訴。但想快樂,非得掌握這個竅門不可。人類是羣居動物,所以仗賴溝通來協調。溝通是雙向的,所以你願意傾訴也必須要找個對象來聽你傾訴。
誰個是你傾訴的好對象?其實每個人大概都心裏有數。有些人聽是聽但聽不見,那麼不如不說。有些人過份熱心,你一面傾訴他一面打探長短,難免煩厭。有些人只宜與你共樂,他們擅長錦上添花,卻不諳雪中送炭的原理。有些人適合和你分憂共患,但也要小心選擇時間。
一個人去承受所有重擔未必太艱難,但如果真的缺乏傾訴對象,你可模仿我一些朋友的做法,他們會與他們的金魚、小白兔和布娃娃傾訴。就像童話故事裏,理髮師將皇帝長有驢耳朵的秘密向大樹傾訴一樣。
不單是不快的需要傾訴,快樂的更要找人分享,分享就像麵包裏的酵母,能使快樂膨脹。空有快樂而無人分享,是人間最隱隱作痛的寂寞。
編按:鍾偉民請假一個月,由陳頌恩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