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長天扭轉歷史

碧血長天扭轉歷史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是盟軍的大反攻日,也是改變世界的一天。一整天的登陸和空降作戰,為戰勝納粹德軍奠下基礎。一九六二年電影《碧血長天》的英文名字“TheLongestDay”,將這日比作最長的一天。影片出動了羅拔米湛、尊榮、亨利方達、辛康納利和李察波頓五大影帝級人馬,聲勢一時無兩,但當年的戰爭實況,就只有更加浩浩蕩蕩,更加慘烈悲壯。

在大反攻日之前,盟軍已收復了意大利,但要解放西歐大陸,橫渡英倫海峽的一場登陸硬仗避不了。盟軍為了這次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準備了半年,在英國集結了近二百九十萬士兵、五百多艘戰艦和九千多艘運輸艦和登陸艇。

盟軍為登陸戰集結290萬兵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盟軍原定六月五日發動行動,但因天氣惡劣押後。眼看辛苦經營得來的機會快要溜走,天氣預告說六月五日晚至六日凌晨有一段短暫時間好天氣,盟軍歐洲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當機立斷,向下屬說,「好,讓我們幹!」。
代號「霸王」的登陸行動,就此展開。六月五日晚上十時,盟軍七千艦艇出發橫渡英倫海峽,準備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海岸登陸,二萬一千美英傘兵乘軍機空降深入敵陣,夾擊守衞海岸的德軍和切斷敵方援軍。
六月六日凌晨零時零五分,盟軍開始轟炸諾曼第守軍;五分鐘後首個空降兵着陸,德軍此時才如夢初醒。盟軍之前多次假裝要在較東的海岸登陸,令德軍掉以輕心,負責守衞諾曼第的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當日還回了柏林為妻子慶祝生日。
但德軍的守岸兵力,始終非同小可。防空炮火轟擊來襲的盟軍C-47運輸機,盟軍離岸戰艦和戰機轟炸德軍,激烈的交火把整個海岸夜空燃亮起來。
到了黎明時分,美軍的「希金斯」登陸艇開始在猶他灘和奧馬哈灘登陸,英軍和加拿大則在劍灘、瑞諾灘和黃金灘搶灘。士兵下水登陸,是最凶險的一刻,隨時成為機關槍槍靶。史提芬史匹堡電影《雷霆救兵》片初一大場子彈橫飛、屍橫遍野的戲,就深刻地描述了登陸戰的慘烈。
五個搶灘點中,奧馬哈灘死傷最慘重,盟軍在首一小時即有二千人陣亡。美國老兵阿吉憶述說:「我們的登陸艇都被擊中,屍體四處橫飛。岸邊的海水都是血,沖上海灘的都全是血水。」

「灘上只有死人和將死的人」
在劍灘登陸的英國老兵伯羅斯也說,當時海水洶湧,登陸艇又被炮彈擊中,幸好沒有爆炸,情況十分凶險,「海灘上有軍官叫喊,『這海灘上只有兩種人:死人和將死的人,所以立即下來吧』」。走散的傘兵也集結起來,找尋德軍目標攻擊。在盟軍將士用命下,守軍逐漸被擊潰。到了六月六日深夜,共有十五萬盟軍成功登陸。
大反攻日令盟軍在法國首次得到立足點,打通了軍備兵員的供應線,為盟軍揮軍直搗柏林奠下基礎,加上蘇聯紅軍在東面戰場猛攻,納粹德軍兩面受敵,一年後難逃戰敗。沒有大反攻日,歐洲還不知要給希特拉蹂躪多少年。
但這最重要一役的真正死傷人數,至今仍然沒有確實說法,當年很多屍體都碎得無法辨識、淹死失蹤的難以計算、負責點算死傷數字的士兵也被殺,紀錄不全。歷史學家都說這是永遠的謎,只能估計盟軍當日有二千五百至五千人死,德軍則是四千至九千。諾曼第至今仍經常在建築工程掘出士兵骸骨,見證了當日一戰的慘烈。
MSNBC/英國《每日電訊報》/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