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生德明於上周發表<佛指的意義>一文,筆者閱後頗有感觸。嚴格來說,佛教是最沒有宗教味道的宗教。觀乎佛教教義所涵蓋的層面,說它是一門哲學,亦無不可。釋迦牟尼的教理,簡要言之,乃是讓人重新認識自我,轉化心靈,趨向真理的方法,而離苦得樂則是佛教修行過程中的一個結果。
佛陀在佛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也只是一位老師,非救世主,因為他並無改變徒眾命運的大能。終其一生,佛陀一再勸勉他的徒眾「汝應諦聽,極善思惟」,甚至如果有證據的話,大可否定他。因此,所謂祈福、禳災等只是泛佛教的一種表象,非佛本懷。迎佛指舍利一事,過份着重舍利神聖的一面,沒有解道佛教本懷,掃除迷信,是最大的遺憾,使李商隱的:「可憐夜半虛前夕,不問蒼生問鬼神。」變成此盛事的最佳寫照。
舍利,骸骨也,人人皆有,沒甚麼特別;不過佛教徒別開舍利一詞,單指所謂修行成就者火化後所獨有之遺骨,則又當別論。禮拜釋迦牟尼的遺骸,其實和今人到南京謁中山先生之陵墓,沒有兩樣,同樣乃出於對一代偉人的景仰,以表思慕,不帶絲毫神秘色彩或希冀。不過今天又有幾許佛徒能如是思惟?
其實,際今人心浮蕩,如果能讓宗教適當的發揮一下作用,讓他們心有所頓、有所依恃,並借以重建信心,又有何不可?權宜之便實為佛教所許,如果當代大德在用欲鈎牽引眾生之際,解釋一下,變迷信為正信,則實在無需為此而大驚小怪,因為所迷之事會當明晰也。
鄭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