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悲劇的遺產

六四悲劇的遺產

作者是被北京當局通緝的二十一名學生領袖之一,當年是北京大學研究生,任天安門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柴玲任總指揮),六四後流亡法國,去年獲法國索爾邦大學宗教歷史系博士學位。 封從德

從政治運動的角度看,八九民運無疑是失敗的,但從啟蒙的角度並非如此。八九學運的主旋律是「新啟蒙」。六四悲劇後的大陸民眾,對八九民運期間所提出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接納。尤其是法治和人權,是在八九年之後逐漸地被接受的。因此,以「新啟蒙」觀之,八九民運有相當的成果。這是六四悲劇第一個遺產。
第二個遺產是組織和人員方面。經過兩個月的歷練,千百萬學生和民眾得到民主的洗禮,摸索和學習了許多民主實踐的經驗。當年二十出頭的青年,如今已成家立業人到中年,且逐步進入社會各個重要部門。近年中國蓬勃的維權運動中的多數中堅力量,都經過六四的洗禮,他們還將在未來的維權活動與民權運動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第三方面的遺產是中國社會結構的改進。八九民運有兩大訴求: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政治改革在六四屠殺及隨後的政治高壓而停滯乃至倒退。但中共為了緩解由此形成的社會張力,一方面採取了經濟上的寬鬆來緩解;另方面,民眾遇到雞蛋碰石頭的悲劇之後,只能採取政治上的沉默而在經濟自由方面尋求出路。兩方面動力的結合,促使中國的經濟得到相當的發展,為以後的民主化打下必要的基礎。經濟自由化的遺產,卻在強大的欺騙宣傳攻勢下,中共將其歸於一黨專制「安定團結」的功勞,掩蓋了這是八九民運一大訴求的事實。兩大訴求的總目標,是社會公正。
第四方面的遺產是六四悲劇的三大教訓。第一,對中共的殘暴不可低估。六四屠殺打破了善良民眾對中共統治的幻想。第二,組織化運作必須加強。由於中共極權統治採用暴力壟斷社會公共空間,在中國建立獨立於中共的組織異常困難而危險。八九民運的各種自治組織,因為倉促形成,組織化程度很差,導致政出多頭、運動可放不可收到嚴重後果。這是未來民主運動必須首先致力解決的一大難題。第三,對傳統文化的無知或誤讀應當糾正。八九學生和知識分子的思想主流是反傳統,且常常將傳統文化與黨文化混淆。這是八十年代中後期「文化反思熱」的結果,尤其是《河殤》的影響,相信中共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這種極端反傳統的意識與民間的傳統價值觀格格不入,這就導致了八九民運雖然聲勢浩大、最終沒有民眾大規模跟進的局面。這種差異導致六四屠殺時民眾沒有起而抗暴,之後的民運更逐漸失去草根。

最後比較法輪功就更明白:九九年法輪功受到鎮壓時並沒有八九民運那麼浩大的聲勢,既沒有全國成千上萬人的遊行集會,也沒有上千記者在報道。但五年後的今天卻在國內愈打愈勇,在海外的聲勢愈來愈大。和民運比較,可以清楚看出文化價值的取向對吸引草根民眾支持程度的懸殊差異。因此,中國的民主運動應該擯棄極端反傳統的思想傾向,採取中西文化兼容並蓄的態度。一方面吸納西方文化中優秀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理念,另方面虛心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和多元寬容精神,從草根入手,與民眾結合,而不是一味地走精英路線。具體而言,就是參與和幫助民間愈來愈強大的維權活動,逐步將其引導成全社會的民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