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前陣子提出要節目主持人「語言淨化」,針對的是現在大陸節目主持人放着標準普通話不說,卻故意扭曲了口音去學台灣腔國語。
其實,「語言淨化」又豈止在口音?
整個中國(當然包括香港)的語言,幾十年以來日益粗鄙化,那才是真正需要淨化的。
語言的表達,是有階級和身份之分的。一個人說話是優雅得體,還是粗鄙俗氣,首先關乎家教,而後繫於修養,一開口就知道是甚麼人,雖不中,也不遠矣!
沒家教沒修養的人不去說他。反之,有家教有修養,或是貌似有家教有修養,或是擔當了人們認定一定要有家教有修養才能擔當的職位的人,應該知道甚麼場合用何等語言,他們即使熱衷於講粗話,也只會私下講,而不會出大場面講。講話要有分寸,是一個有身份的人第一要記住的事情。口不擇言的人,總是失身份的。
這就像做官的,就應該有個官樣,不要隨便跟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做群眾的事,說群眾的話。
做官也應該有官腔。官腔不是一種應酬態度,而是一個領導人應該運用的、得體的、符合身份的語言,不太生硬,也不能太生動活潑。遣字用詞要恰到好處,要有規矩,懊惱時不要破口大罵,挖苦時不要尖酸刻薄,親切時也不要溫情氾濫。一定要和人民群眾保持距離,一定要和世俗俚語明顯區分。以上是基本要求,繼而才利用家教,發揮修養,修飾一下語言,莊諧並重,讓人聽得入耳,又不失權威。
當官的能有這樣的語言水準,才符合身份,有助於他背後政府的信譽和威望。反之,一開口,比老百姓還老百姓:「扯蛋!他欠了一屁股的債,就要車毀人亡了,怎麼辦?怎麼辦!」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這樣說話,上行下效,這個國家的語言水平,遲早就淪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