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十五個年頭了。無論是晴是雨,我們都不約而同來到了維多利亞公園,參加悼念「六四」死難者燭光集會。今年來集會的人明顯多了,坐滿了六個球場,站滿了兩旁的行人通路,人群仍不斷從四方湧入。
在黑漆漆的晚上,大家或許未曾相識,然而那面容、那眼神,都是那麼親切,那麼堅定。我們來到維園,高舉着手上的燭光,是要告訴全世界,我們沒有忘記一九八九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發生的一場驚天動地大屠殺。
十五年後,槍聲恍如仍在耳邊,火光恍如仍在眼前。這筆血帳全世界的中國人都會記着,直至「六四」獲得平反,直至北京政府承認錯誤、追究責任、向死難者家屬道歉賠償為止。
遠在華盛頓的前學運領袖王丹形容香港愈來愈扮演着中國良心的角色,這個肯定是歷史的偶然。香港從來就是中國難民的第一避難所,由清末民初到大陸變色,香港人都不太熱衷於政治,然而一場「六四」,改變了香港人的命運,把我們和中國的民主運動掛上了鈎,加上中央政府最近背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承諾,收緊對香港的控制;人大釋法,雙普選成空,言論自由受打壓,政治環境變得陰霾密布,令我們更加明白,中國一日不民主,香港的民主就沒有希望。
看到希望為孩子討回公道的天安門母親如何受到當局的騷擾和壓制,看到在沙士期間講真話,又為「六四」上書中央要求平反的蔣彥永醫生如何突然失蹤,看到參加聯署要求平反「六四」的學者如何被監視,香港人怎不心寒。這正正是昨天晚上為甚麼那麼多人跑到維園,參加集會的其中一個原因。
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海外重彈中國要穩定環境去發展經濟的老調,以「解釋」中國出動解放軍去鎮壓「六四」是「正確」的做法。這種論調是不會再有市場了,隨着中國開放,人民的眼睛只會愈來愈雪亮。八萬多香港人出席集會,是九一年以來最高的紀錄,說明了民心不死,中共還是及早面對現實,平反「六四」,正確處理國內以及港人的民主自由訴求。
我們不希望香港變成一個是非顛倒、對錯不分的城市,我們更不希望香港變成一個金錢至上,真理站邊的所謂大都會。香港是我們的家,香港人應該要站出來捍衞我們賴以成功的價值觀,不容許權貴們任意踐踏。
(圖)「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昨晚透過錄影帶,向維園的市民致意。
王子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