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證券無紙化踏出第1步

理財智慧:證券無紙化踏出第1步

香港研究證券無紙化已經多年,最近港交所就為證券無紙化的諮詢作了總結,認為原則上應該實行,但要具體落實有關建議,因為市場意見不一的關係,還沒有實施的時間表。不過首階段的證券無紙化安排,最快會在明年實行,大約55萬張證券會先試行。

可省買賣成本
現時股票運作的模式,因為法例所限,所以要印刷實物。如果要進行買賣,便要把實物拿去存倉,先把股東名字轉為「街名」,才能買賣。因為交收股票牽涉較高成本,所以就有中央結算系統制度的出現,即是證券股東把股票託管在中央結算系統的存管處,而買賣股票之時,只需在帳戶上轉移擁有者,不須實際交收股票實物。
比對以前股票行要交收實物,現時的制度已經有很大改善。但股票仍然要有實物存在的話,股票買賣成本便未能進一步削減──例如公司發行的碎股,買賣成本便很高。每逢公司派發股息,股東可選擇以股代息,公司業績公布之時派發紅股;又或者股份合併,一手股份數目增加之後,原本股東所持有的股數因數目小而變成不足一手的碎股,這些都是碎股出現的原因。但買賣碎股之時,因為不足一手的關係,所以買賣價會比一手股份為差,而且一張碎股的存倉費,與一手正股費用一樣,這樣的話,買賣成本所佔股份價值比例便會較高。
實施證券無紙化的建議,是先把中央結算系統證券存管處內佔港股總市值15%,超過250間本地註冊上市公司的55萬張碎股股東,以及大額股票,先實行證券無紙化。屆時因為碎股沒有實物存在,證券公司沒有理由再收取股票存倉費,那麼買賣股票之時,交易費用便可進一步削減,對投資者有利。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