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要高估基建經濟效益 - 盧峯

蘋論:不要高估基建經濟效益 - 盧峯

十年前當英法隧道(ChannelTunnel)通車時,建造及經營的公司曾預計這條隧道將帶來龐大政治經濟效益,包括吸引更多遊客、包括吸引更多投資、包括帶動沿線地區發展、包括加強英國與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等。十年過去了,這些支票幾乎全都沒有兌現。使用隧道的火車乘客每年只有七百萬人次,只是預計的一千七百萬人次的四成左右;而利用隧道越過英倫海峽的汽車及貨車更不足汽車總流量的一半,相反原先預計將被取代的汽車渡輪則能保持超過五成的市場佔有率。更可怕的是,由於使用量始終偏低,隧道的收益只夠維持日常開支,若短期內再無改善,英法兩國將被迫要動用公帑挽救整個項目。
在英法兩國間建設陸路通道是拿破崙時代已有的夢想,自此兩國政府及工程界已先後醞釀過不同的方案;在一九八四年拍板興建隧道前,兩國政府及投資的公司又經過多番反覆研究及論證,以確定它的經濟效益及可行性,誰知道英法隧道最終還是一個「大白象」項目,沒有帶來預期的效益,到底甚麼地方出問題呢?
出問題的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英法隧道根本不足以改善歐洲大陸居民特別是法國人的旅行習慣,他們一到假期還是湧向地中海沿岸,到英國的興趣不大;其二是因為市場上存在大量的競爭包括汽車渡輪及廉價機票,特別是突然急速發展的廉價航空服務令英法隧道不管在價格或時效上都沒有絲毫優勢。在客量增加不多、競爭愈來愈激烈的情況下,英法隧道怎能不處於捱打的局面呢?
花了這許多篇幅細說英法隧道的慘痛經驗是希望可以為熱衷大型基建的中國政府及特區政府澆一點冷水。從英法隧道以至其他很多大型基建項目的教訓可以清楚看到,大型基建項目的經濟效益經常是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為人的習慣、消費者的習慣、旅客的習慣不會因一條大橋或一條隧道而轉變,即使加速了大橋、即使加速了鐵路,也未必能帶來多少新的遊客或新的經濟活動。更何況新的基建是要面對現有道路、現有交通服務,以至新的交通服務的競爭的,對這些新基建的需求未必像預計那樣大;而且新基建工程需時甚長,到完工時旅客的旅遊模式以至交通服務的情況可能已出現重大轉變,例如內地可能像歐洲那樣出現大量廉價航空服務,令旅客對大橋、鐵路、公路的需求大大減低。這樣下來,那些花費百億、千億元的基建不是將變成一頭一頭「大白象」嗎?像這樣的教訓,不是很值得滿腦子基建大計的政府官員好好考慮嗎?
(圖)特區政府熱衷基建,英法隧道的現況該有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