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窗外蟬鳴大噪。每朝如佛寺晨鐘,喚起一日之始,比電子鬧鐘好用。某天,一隻冒失的蟬落在我家陽台上,肚皮朝天,張腳掙扎。家犬好奇上前,用短短的鼻子嗅來嗅去,不知牠嗅到甚麼,只見牠忽然逃開。我罵牠沒膽,連蟬也怕,豈料牠逃得更快。
我動了心,將蟬翻轉,讓牠扶在外牆上繼續求偶。隔了兩天,我在陽台上發現一隻蟬的屍骸。雖不知是否前天流落我家的蟬,既然有緣,就放到花盆的泥裏,算是送牠最後一程。筆者沒宗教信仰,但偶然會看看老莊、佛理。不論兩次出現在我的陽台的蟬是否同一隻,我救了牠一次,結下因緣,最後蟬也在我的陽台死了。也許命運注定蟬第一次出現時便該死,我救牠一次,仍無改牠的命運。一旦結緣,生與死都牽連到我身上。這令我想起地藏菩薩的宏大悲願,「地獄不空,永不成佛」。我不曉得地藏菩薩如何達成目標,只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用生死來理解就很不簡單了。
世界各地每天都發生人救人、人殺人、人助人、人役人……是甚麼決定這些關係的?佛祖解釋為因果,牽涉前生、今生、來生。人各有自己的正義,你來殺我,我總不會想到因為前生的我先把你害死而坐以待斃吧。由此,因果之說被認為是一種「事後安慰劑」,對阻止同類事件發生沒很大作用。似乎,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得比較實際。我死後當然想有人照料一下。己所欲,施於蟬。將來我死時,可能有萬蟬齊鳴送我一程。《石頭記》裏有「黛玉葬花」,如今有「夫子埋蟬」,可以說境不同而情一致。
編按:陳也請假一個月,由李樹昇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