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亞太市場獲垂青有因

陸叔理財:亞太市場獲垂青有因

上周六看到一篇有關全球基金的報道,發現一個頗為奇怪的現象,就是全球股市在5月份的表現雖然不甚理想,但基金持有股票的數量卻顯著上升,反而債券的持有量卻大幅下降。根據路透社一項調查結果,美國基金經理在5月增持股票及現金,同時減持債券,其中股票比重由4月份的33.7%大幅增加至61.6%,現金比重由2.4%微升至2.8%。而債券比重則由62.5%急降至只有34.1%。
如果根據地區去細分,美國基金經理對亞太區的股票市場尤其看好,其中對日本股市的持有比重由4月份的9.4%增加至10.4%。如果不計入日本股市,則亞洲區股市比重由6.6%上升至11.7%,北美股票市場的比重卻由50.8%降至44.5%。由此可見,雖然美國基金大幅增持股票,但並非所有股票市場均能受惠。
為何亞太區股市會成為美國基金的垂青對象?又為何在5月份異常波動的市況下,美國基金會選擇大舉吸納股票呢?更令人感興趣的是,為何市場經常指出資金在5月份有自亞太區市場流走的迹象,但調查結果卻是完全相反呢?

增長普遍理想
其實我在早前已指出,日本股市將會成為基金本年度最鍾愛的市場,這和日本經濟陷入衰退已有一段極長時間,在全球經濟正逐步復甦,加上日本近年積極處理銀行壞帳問題,加快企業盈利改善速度的情況下,這都使基金對日本股市重新注意起來。
事實上,近日無論是有關日本的經濟數據或是企業消息,均令投資者對日本股市加添了信心,這亦解釋了為何日本股市會受到美國基金的垂青。
至於其他亞太區股市又為何會成為基金的寵兒?原因很簡單,如果投資者有留意亞太區各地的經濟表現,便不難發現各國今年首季的經濟增長普遍均十分理想,升幅均超過5%,這反映了亞太區各國已正式從金融風暴中復甦過來,再一次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令美國基金不得不把亞太區的股票比重大幅增加。
至於基金選擇在5月份亞太區股市大幅波動時才入市,原因十分簡單。因為基金入市的策略是以基本因素是否吸引作為最終的依歸,而經過3月及4月份的調整,亞太區股市已變得頗為吸引,加上亞太區的經濟並未因股市調整而轉壞,故能吸引基金再度投入,實在不足為奇。
市場在5月份時經常指資金有自亞太區市場流走的迹象,但為何基金持有亞太區股市的比重卻大幅上升?
其實如果投資者有留意我於上月24日在此提及的論點,應該明白資金在5月份根本未有流失,外資只是將資金轉至美元或其他貨幣,以增加回報,並靜待入市的機會而已。上述調查結果,正好進一步印證了我的推論正確,投資者實不需過於驚訝。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