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不當 有損孩子身心健康<br>父母易忽略幼童情緒

處理不當 有損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易忽略幼童情緒

【本報訊】每個人都有失意及沮喪的時候,天真爛漫的小孩子也不例外。有幼兒教育工作者指出,兩至三歲的孩童較容易「鬧情緒」及「扭計」,但家長往往忽略向子女進行情緒教育工作。有臨床心理學家表示,若家長未有好好處理子女的情緒問題,久而久之,小朋友會變得容易發脾氣或不願向任何人傾吐心事,不利身心健康發展。 記者:盧文烈

曾在教統局任職的理工大學客席講師(學前教育)彭張燕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不少人錯覺以為小孩子「冇乜情緒問題」,「一係開心,一係唔開心。」但事實並非如此,特別當小孩子踏入兩、三歲時,由於開始建立自我形象,「識行、識走、識講」,故通常會較其他年齡組別的兒童多出現「鬧情緒」或發脾氣等現象,家長這時便應當上子女的「情緒導師」,從旁協助子女建立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三部曲」管理情緒
「再喊就打你!」「唔使驚,有乜好驚啫,冇鬼用!」「人人都唔嬲,你嬲乜嘢呀!」「個個男仔都唔驚,你驚嚟做乜!」彭張燕指出,不少家長在面對年幼子女鬧情緒時,會有意無意間說出上述一些否定孩子感覺的說話,孩子聽在耳裏,不但會認為父母對他毫不理解,也會覺得自己膽怯無用,故為人父母應先明白,「子女有情緒唔係壞事,最緊要唔好畀佢氾濫。」
至於父母如何引導子女管理自己的情緒,彭張燕特別提出管理情緒「三部曲」。
第一步是利用故事圖書和角色扮演等活動,幫助年幼的孩子「認識」人是有多種感覺及情緒;第二步是多聆聽子女的感受,並且可以和子女分享自己類似的經驗,協助孩子接受自己的情緒;第三步教導子女如何處理情緒,最佳方法是當大家心平氣和時,才與孩子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並教導孩子應持樂觀的想法,「你(父母)可以同佢講有兩個選擇,決定權喺自己手上,一係繼續傷心抱怨,一係忘記呢啲不快,等佢哋識得自己開解自己。」

家長切忌過份緊張
臨床心理學家胡潔瑩說,小朋友是需要適當的情緒宣洩,故提醒家長切忌過份緊張。「如果小朋友每次喊,每次扭計,你都就晒佢,佢可能會變得好容易發脾氣,但係如果你只係識得阻止佢同鬧佢,久而久之,佢就會變得收收埋埋,抑壓自己內心嘅情感,兩種處理方法都對小朋友嘅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
彭張燕促請家長應加強對子女的情緒教育。聖雅各福群會在本周六舉行由彭張燕主講「和孩子談情緒與感受講座」,門券為二十元,查詢電話:283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