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家扭曲市場訊息

炒家扭曲市場訊息

施永青

有位銀行界朋友,看了我上周的文章,認為我毋須替炒家塗脂抹粉,他們賺這麼多錢,給人罵幾句沒甚麼大不了。其實,我除了認為炒家有積極的社會功能外,亦有破壞作用,只是篇幅有限,一次過談不到這般深入。
一般人不喜歡炒家,除了因為他們謀取暴利外,還因為他們常違法亂紀。譬如:僱用黑社會排隊打尖,欺負個別用家。有些炒家甚至會賄賂發展商,讓他們先行認購,剝奪用家買到好單位的機會。炒家所造成的禍害,豈止這類犯法行為。敢以身試法的人始終有限,現在的法例已足以令他們有所克制。炒家對社會造成最大的禍害是扭曲市場訊息,令資源錯配,造成大量浪費。
房地產是一種生產期特別長的商品,一旦生產過剩或生產不足,市場都無法在短期裏作出修正。因此,若炒家傳遞了錯誤的價格訊息給市場,後果可以極之嚴重。炒家的活動可影響資金流向,資金流向可令樓價上升變成一種自我完成的現象。

當市場出現某些強烈利好消息時,如去年的自由行與CEPA,就會觸動炒家入市的興趣。入市的資金一旦增加,樓價自然上升。由於資金必然流向有利可圖的地方,樓價上升就可以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結果愈多資金流入,樓價就愈升得快;樓價愈升得快,其吸引資金的能力就愈高。於是出現連鎖反應,樓價愈升愈急。這時,市場根本再毋須利好消息,單是炒家間炒來炒去,已可令樓價上升自我完成。
不過,在股票市場,炒家的錢往往被視作聰明錢;炒家的資金如何流向,更常被視作可靠的顯影劑,以展示事情發展的好壞及其影響的深廣。故有時放假期間發生重大事故,評論員都要等股市開市後,觀察過炒家的資金流向,否則也不敢妄下結論。可見炒家的活動,對市場亦有指示作用。
然而,股市一旦上升,參與活動的就不只是專業炒家,連普羅大眾的閒錢,亦會受不住引誘而投入,結果形成資金盲流。這種盲流一旦形成,即使是聰明錢,也會失去理性,造成「上帝也瘋狂」的狀態。

相信大家對I.T.熱潮一定記憶猶新,在資金不斷湧入的情況,不但街邊阿嬸會瘋狂,連大學教授、政府高官、精明商人都一樣為此着迷,把資源大量投入沒可能有回報的項目裏,造成大量浪費。
在房地產市場,炒家盲目入市的後果就更嚴重。九六、九七年期間,大家誤信香港地少人多,樓價只會大升小回,有錢最好買多幾層樓,結果市民不惜借錢買樓,發展商不惜高價搶地,把社會資源都吸引滙集在地產市場,樓價怎會不升上天文數字。最後,大家手上的錢都變了樓,可以再買樓的人愈來愈少,金融風暴一到,想套現的業主就不容易找到買家,樓價急速下滑,跌了六年才找到支持位。
在這段期間,社會財富大量被蒸發,市民消費意欲下降,內部需求不足,服務行業萎縮,失業情況嚴重,形成通縮惡性循環,足見炒樓造成的破壞有多大。
去年九月開始,樓價止跌回升,這本是好現象,意味着通縮即將過去,負資產減少,內部需求會逐步恢復,社會動力將增強,人們的生活有機會改善。可是,與此同時,炒家的活動亦在增加。

本來,炒家重新入市,有助向社會顯示,樓市已出現根本性改善,一個新的上升周期已經開始,但由於炒家過度活躍亦給社會傳遞了錯誤訊息。發展商誤把炒家的賺錢意欲,視作用家的換樓熱誠,定價逐漸與用家心態脫節,以致從四月中開始,市場呈膠着狀態,交投日漸減少。樓價一下子升得太急,會太早剝奪了收入較低的一批人的入市機會,不但對改善民生沒有好處,亦會阻礙空置單位及早被吸納,不利樓價上升,對發展商也沒有好處。希望發展商不要被炒家扭曲了的訊息所誤導,以致在銷售策略上作錯決定。
……………………………………………………
作者為中原地產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