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對外政策近日急速「左」轉,變得愈來愈強硬、僵化,而且不顧後果,特別是香港和台灣政策,跟以往克制、理性的做法相比,今天中共高層在處理香港的民主化等問題上,意氣用事顯而易見。這種變化,其實跟中共內部激烈的權力鬥爭有很大關係。
《華盛頓郵報》前幾天已披露,江澤民為鞏固權力,防止胡錦濤的挑戰,在對外政策上,包括對香港和台灣事務上採取強硬路線;胡錦濤為免被對手指摘過於軟弱,也支持這種左的做法。事實上,中共內部權力鬥爭最激烈的時候,也就是中共政策最左的時候。
一九五八年前後的「反右」和「大躍進」,可說是中共內政走向極左的第一個高潮;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則是中共全面推行極左政策的登峯造極時期。這兩次「左轉」,都與毛澤東的權威和權力受到黨內外極大的挑戰有關。八十年代中,黨內保守派與改革派存在路線之爭,出現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這兩個左的政治運動。
中共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基層的領導都堅信:寧左勿右,左派是「革命的進步力量」,右派則是「腐敗的落後勢力」。歷次政治運動也表明,左派犯錯只會被批評,右派或自由派則可能丟烏紗,甚至掉人頭。因此,在重要關頭,只有表現夠左才能獲得信任或委以重任。
中共近年極力鼓吹的愛國主義,當中有不少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現在改革開放取得一定成績,黨內和民間的排外、自大表現愈來愈明顯,也對中共領導層造成壓力,要他們在對外政策上及時反映國力的上升。因此,黨內鬥爭激烈時,在對外政策上表現得強硬一點,免受批評,是自我保護的手段。
內政上已沒有「左轉」空間,改革開放絕不可能走回頭路。因此,對外政策特別是港台政策是他們表現強硬的最好選擇,既不受黨內批評,也不會出現災難性後果,最多被西方傳媒譴責。
逢周一至周五刊出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