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死狗 - 陶傑

裝死狗 - 陶傑

《明日之後》是荷里活的廿一世紀重頭災難片。這一次不是隕石轟地球,也不是核戰摧毀全人類,而是控訴自家美國的布殊政府,退出京都環保協議,消耗能源,令地球暖化。兩極的冰川溶解,形成北半球的冰雪風暴,製造了一場極寒的冰河浩劫。
片中有一場戲,講美國人為了逃避冰雪之襲,紛紛南逃墨西哥。電視新聞記者說:從前是墨西哥貧窮的非法移民越過邊境向北逃進德州,現在反過來,富裕的美國人卻要捲鋪蓋往墨西哥跑。
有的影評人就說:這部影片,充滿了對「大美國主義」的痛責和反省,主題意識更加正確。
其實這一點正是編導的精明處。加插了這場美國人的逃難戲,用畫面來說明就夠了,觀眾自會明白其中的反諷,再加一個電視記者的旁白,則流於過猶不及。表面好像編導在自嘲,其實有一股淡淡的偽善味。
美國人拍電影,絕少能揚棄白人的優越感。不去碰這個主題,反而搞得有聲有色,偏偏要裝模作樣地懺悔,一定會矯飾造作,看在內行人眼裏,還是寧願他一直「大美國主義」到底的好。
像史提芬史匹堡,拍完了《ET》和《奪寶奇兵》之類的童心娛樂製作,偏想充扮一下「自由知識份子」的抱負,要對黑人受壓迫的歷史苦難,表示一下「同情」,拍出一部黑人文藝片《紫色》,再拍販賣黑奴的《斷鎖怒潮》,最後只能出動一個律師角色,由安東尼霍金斯扮演,在法庭上滔滔不絕地大講反對種族歧視的耶穌。
有如七十年代香港導演龍剛的《應召女郎》,自己粉墨登場,在片末加一段心理學家的獨白——「她們都是社會上最可憐的底層,她們為甚麼要做妓女?」——然後在辦公室的老闆沙發上站起來,用手指着觀眾:「我告訴大家,她們最缺乏的是愛,」然後手心反向上,兜成一個碗形:「社會如果充滿愛心,就不會發生應召女郎的悲劇,無數純真的少女就不會失足,成為人慾橫流的犧牲品。」
因此最怕創作人硬要在作品中「言志」,抒發「知識份子」抱負情懷,一想到要「發財立品」,連龍剛也可以躍升到史匹堡的高度,兩人功力相等。
《明日之後》對美國政府的那點「控訴」,以當前反美氣候之濃,不知不覺還是令反美的觀眾掏了腰包進場。片中唯一對災難提出警告的智者,還是一個美國人。「大美國主義」不論是耀武揚威還是裝死狗,都吃定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