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每次談及經濟狀況時,總愛批評在布殊任內,美國共失去了大約200萬個工作崗位。
另一方面,美就業增長數字亦被全球金融市場密切留意,原因是這數字對聯邦儲備局加息與否的決定起一定作用。由於就業增長數字如此重要,其能否如實反映美國勞工市場的狀況,自然成為各方關注所在。
美國勞工部定期發放兩組反映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數字,一組為非農就業職位(payrollemployment),另一組則為住戶職位(householdemployment)。若兩組數字相若,在作重大決定時,採用那一組數字作參考問題都不大,困難處在於兩組數字所反映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並不一樣,而且差別甚大。
美國經歷的最近一次經濟衰退在2001年11月結束,從當時起至去年11月這經濟復甦期內,非農就業職位不升反降,共失去了約81萬個工作崗位。「沒有職位增長的復甦」(joblessrecovery)就是用來形容經濟增長與職位增長背離這一現象的。可住戶職位增長所反映的卻是另一種情況,同期住戶職位增長了230萬個工作崗位。
是甚麼原因導致這兩組數字出現那麼大的分歧呢?它們各自採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是原因之一,可是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即使在統計方法上作調整,令兩者的統計口徑一致,亦只能消除兩組數字差距的33%,餘下的分別至今仍未有很好的解釋。
由此可見,就業增長數據作為統計數字的一種,與其他統計數字一樣有其本身的局限,其準確程度絕對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在作出重大決策時,例如加息與否,這些數字只能作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