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公司舉辦的講座,出席人數一百幾十人,但每次新面孔不足兩成,次次熟口熟面,所以早已放棄作為推廣之用,仍然偶爾舉辦,主要用作聯絡感情。最近有機會參與一次與外界合辦的同類型活動,感受便相當不同。
從台下的提問,可以看出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太多投資者根本太懶。筆者在講座中簡介股票期權,居然有人提出成交不足,是否值得花時間研究。問題內容OK,可是代表的心態卻有問題,投資市場的分析,不應該倚賴別人。筆者認為,全港有9成以上的投資者,都忽略了股票期權精采之處,跟隨群眾,亂買偏貴的認股證市場,只會增加輸面。不過以上只是筆者片面之詞,可能屬於嚴重偏見,唯一方法,是靠自己驗證這個市場的運作。
香港教育制度很有問題,衍生一班大懶人,考試範圍以外的知識興趣甚低,出來社會學人投資,又吝嗇幾十小時的研究工作,換來的代價,比起求學時期相對更大。
研究工作固然不感興趣,尋求簡潔易明的投資貼士,一樣是太過懶惰的徵狀。筆者隨波逐流,也有參與點唱形式的問答節目,其實三言兩語相當危險,因為股票分析中,風險取向因人而異,甲之砒霜是乙之蜜糖,近來愈來愈模稜兩可,並不是卸責,而是悟出真理。
而且答案的權威性有疑點,舉例一條常見問題,「請預測滙豐(005)全年的高位」,筆者的答案很認真,是135元,但筆者本身一股也沒有,信心程度可想而知。不過一股沒有的理由,可能是認為恒生(011)可見130元,投資股票的決定是基於相對價值,無論答案如何,可信性都有疑點。如果股評人有神通之能,早已高飛遠逸,何用爭名逐利,又要受人監管。投資成功的道路充滿挫折艱苦,不要盡信人家輕描淡寫的免費提供,輕易得來的發達秘笈並不存在。
不是責罵散戶,在市場愈久,愈明白自己渺小,應該要更謙厚,一向也不明白股評人愈來愈「寸」的現象。只是希望提醒散戶,成功的路不會易,容易的路不成功,三言兩語的答案十分危險。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