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環球股市的去向,繫於油價走勢及美息發展,其中石油輸出國本周四於貝魯特的會議,更成為市場焦點。
是次油組會議中,將會提及3個提高石油產量和使油價降溫的方案,包括大幅提高每日產量230萬桶以上、提高油價目標範圍的設定,以及撤銷產量上限的方案。市場認為油組落實增產的機會甚高,然而筆者預期,由於並非所有油組成員國的產能可以作出即時配合,以應付全球對原油的增長需求,故即使是次油組落實增產協議,相信亦只能短期將現時油價推低約3至5美元左右,始終現時地緣政治問題還未解決,油價的風險溢價仍高,估計未來半年,原油價格仍會維持於30至35美元之間拉鋸。
上周沙地阿拉伯不理會油組部份成員國反對,單方面決定由明天起增產80萬桶至910萬桶的水平,消息一度將紐約期油價格推低。筆者認為,是次沙地作此帶頭行動並非不理智,因當地的石油蘊藏量高佔全球1/3,從短線利益角度來看,油價上漲,無疑可令產油國獲得更多收益。
據CERA能源研究協會預計,石油輸出國今年的出口收入將達到311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8%,其中沙地的收入達到960億美元。可是油價居高不下,從中線經濟利益角度來看,對產油商未必正面,因為在自由巿場經濟主導下,如果燃油及相關的產品價格過高,會令客戶花費不起、甚至棄買產品,效果便可能適得其反。所以油組及產油國必須確保石油的長期競爭力能達到有價有巿的目標。
其實是次原油價格上漲,源於市場擔心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原油儲備庫存下降、美國汽油供應量短缺,以及巿場投機活動所致,按此情況推斷,應不會重演70年代的石油危機。
自去秋以來,油價已上漲逾12美元,不過如果扣除平減消費物價計算,現時實質油價的升幅仍遠低於70及80年代初,按此計算現時油價的升幅,加上美國近數年能源費用佔名義可支配收入(NominalDisposableIncome)僅為2.7%,高油價令物價急漲的機會不大。有經濟學家預期,如果油價繼續處於40美元高位徘徊,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因此減少0.5%。
無疑油價上漲,會對航空及化工等行業的盈利構成重大損害,但對已由製造業轉為服務業主導的經濟體系,相信影響程度仍需視乎該國是產油出口,抑或是耗油進口而定。
以美國為例,當地非常重視再生能源,像風力,垃圾及太陽能發電的開發技術,政府並提供不少政策措施支持,所以現時當地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已大減,同時由於當地的石油稅率遠較歐元區及日本為低,故油價上升對當地消費者的影響也較低。
此外,美國企業財政狀況轉穩,加上後備產能充裕,配合國內消費需求上升,故企業仍可透過提高價格,把油價上升的成本轉嫁予消費者,邊際利潤並未因此而遭到削減。不過中小型企業的問題則需視乎所屬行業受油價的影響程度而定。至於能源基金主要持有從事上游業務的石油股份,平均入值價只有20美元左右,估值仍算吸引,建議可續持有。
黃敏碩
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