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是非清楚不過

六四是非清楚不過

呂大樂

十五年,說長不長,話短不短。八九年六四事件至今,已足足十五個年頭。在這十五年間,當然有不少人會「重新修訂」他們對事件的理解,但我相信,有更多人一直肯定是非黑白清楚不過,認為整件事件不但要得到平反,而且還應該寫入歷史──中國人民的民主發展史。
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雖然事情已經相隔十五年,但是當年的場面、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記。在過去十五年裏,我們不止一次聽過這類意見:當年的暴力鎮壓有利於後來社會及政治穩定,所以從客觀效果的角度考慮,就算當時中央的決定千錯萬錯,還是可以接受的。這一類觀點相當流行;事實上,離八九年愈遠,這類觀點就更廣泛流傳。時至今日,更多人會毫無歉意的以社會及政治穩定來理性化一切政治手段──就算是暴力鎮壓亦可以接受。這是一種目的與功能來把一切手段合理化的想法,當中沒有原則的問題,亦不會考慮人的基本價值。
今天,很多人──由中央領導到特區高層,一向擁護中央的,以至那些已經「修訂」理解,或自認熱情不再的──對堅持要平反六四的人士的執着難以明白,皆因他們忽略了一點:歸根究柢,人還是會講原則、價值,人還是追求分清楚是非黑白,要求有一種公道。
所謂民心,除了民生、經濟、福利之外,還有這些關乎價值、公義的執着。任何當權執政的領導人錯誤地以為市民只關心民生,而低估了他們對討回公道的堅持,肯定是誤解了人民的要求。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明白為甚麼中央領導人總是覺得香港人很難搞。

在過去十五年裏,至少有兩代的香港人親眼看到政治最粗野和赤裸裸的一面。在八九年他們見到政治的底線──暴力。當政治不再是體制內和平談判所能解決的問題時,當權者會訴諸暴力,而且不再考慮甚麼包裝,就是以打壓來處理問題。當年經歷過六四事件的年輕一代人,心中有刺。就算他們日後「修訂」觀點,在心裏他們仍存在戒心和不信任。
論衝突之激烈程度,七一不能與六四相比。但經歷過七一大遊行和人大釋法的年輕一代,同樣目睹政治訴諸權力的特點。在當權者無計可施的時候,政治也就不再講究包裝,也不再糾纏於理性辯論,更不會對甚麼調查研究感到興趣,而是由上而下把事情壓下來。
同樣,對這一代年輕人來說,特區政府民意盡失。而更悲慘的是,特區政府沒有順着七一所釋放的積極情緒多作諮詢和多行改革,反之,領導以不變來換取時間,打擊群眾積極性。而他們要依靠中央出招來穩住局面,就更是進一步否定了來自民眾的自主性與積極參與。在未來一段長時間內,這一種官民互不信任和對立的狀況,還會繼續維持下去。
六四也好,七一也好,其基本訊息乃人民講原則、價值、追求公義、要求公道。人民所要求的,並不是因為心中有刺,只求一個消消氣的機會,而是政府聆聽民眾的心中話和真正訴求。公道在人心。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