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理性致分 - 李怡

李怡專欄:理性致分 - 李怡

中共中央統戰部長劉延東訪港數天,幾乎每天都講團結,講「人和」,講「家和萬事興」,臨別更說「人心齊,泰山移」,呼籲港人要「協力同心,團結奮鬥」。
顯然,劉部長針對的香港問題是市民「不和」,政治力量之間「不和」,社會爭論的雜音甚多,或者如梁振英所說,分化愈來愈嚴重,更有蔓延迹象。
在劉延東或梁振英看來,肯定認為分化不好,團結才好。香港目前的癥結問題是社會分化。社會上有不少人也有這種理解。
不久前,台灣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說,一位宗教界朋友送了他一句話:「理性只會造成分裂,感性與信仰才會造成團結」。後來他又進一步解釋這句話的英文原文是:Faithunited,rationalitydivided,意思是「團結要信仰,理性致分裂」。
連戰顯然是支持應該團結,也應該有信仰的。所以他又引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因為有信仰才有力量」。連戰向國民黨和台灣人民呼籲要有的信仰是甚麼,筆者不大清楚,不過,倘若說「理性只會造成分裂」,因此為了團結,為了不要分裂就不要理性的話,那麼人類社會回到蒙昧時代了。
「團結要信仰,理性致分裂」這句話沒有錯。但我們寧要分裂也得堅持理性,因為理性而導致的分裂並無壞處,而且是現代社會的正常現象。

文友李純恩在他報專欄中,就寫過「分化才好」,他說美國社會分化,有人支持攻伊,有人示威反對;英國社會分化,有人反貝理雅,有人支持貝理雅;日本社會分化,有人參拜靖國神社,有人要為慰安婦討回公道;加拿大社會分化,有人主張魁北克獨立,有人反對……。數數世界先進國家,有哪一個社會不分化?其實這叫多元化,不是這樣,就變成一元化了。
只要社會容許理性討論,就一定會有意見的分化。但先進社會的分化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容許暴力介入爭論,甚至也不能用強權來解決爭論,來強求一致,來消滅分化。如果社會真的是出現了兩極意見各走極端而無法調和時,社會就啟動理性的機制,而所謂理性機制,一是法律,二是投票,即數人頭。說到底,理性主義的核心就是數量化,包括用數人頭來解決分歧。感性主義的核心則是信仰、忠誠,非數量化。
由信仰而導致的團結,帶有非理性的成份。宗教是信仰,講的是「善」,卻無法用理性去探求其真。主義是一種信仰,但當把某一個主義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宗教時,主義就排除甚至打壓一切異見的理性討論。劉延東說「愛國為根,團結為重」,那麼以愛國作為一種信仰的團結,就會出現義和團,出現德國納粹黨,出現大日本愛國黨,也會出現以潑糞、淋紅油、深夜兇鈴來威嚇社會多元化聲音的行為。
香港社會的意見分化不是問題,以或隱或顯的暴力解決爭論,以人大常委的強權來解決爭論,強求一致,拋棄了先進社會應有的理性討論,才是香港的最深層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