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恢復賣地,成績遠超市場預期,但其實所謂「遠超」,可能只是預期過份保守而已。拍地前樓市氣氛略為轉淡,交投縮減,但成交價仍高企,氣氛轉淡,只因股市連跌兩個多月,並非因為樓市有任何壞消息。
今次拍地競投氣氛熱烈,乃預期之內,但各發展商爭持激烈,卻是意料之外,「麵粉價高於麵包價」固然是推高樓價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今次拍地的氣氛及成交價反映了地產商對後市的集體意見──看好。這個意見比任何1個分析員的意見重要,因為發展商掌握各重要資訊,且明白香港樓市的特質,這個集體意見的參考價值甚高。
有說地產商也有看錯的時候,97年的樓市便是個好例子。筆者並不同意,97年樓市見頂回落,跌幅慘烈,是政策使然,「八萬五」的突如其來,發展商不容易調節風險,那屬非戰之罪,若非「八萬五」,地產商當年的決策仍是沒有錯。
今次拍地的成績,確定了發展商對前景的信心,也對於政府不再干預市場投下信心一票。庫房的收入增加,有助紓緩財赤,樓價上升,負資產問題可於一兩年間解決,對整個社會都有利。
然而,在高興及樂觀之餘,政府必須時常警惕今天的改變得來不易,切勿重蹈覆轍,重建失掉的信心多少有點運氣,一旦信心再受摧毀,恐怕萬劫不復。
政府恢復出售公屋,雖然筆者認為暫時不會為樓市帶來負面影響,但必須提醒政府,不要為了減輕財赤,而急於推出影響樓市復甦的措施,稍有差池,得不償失。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