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不能掉以輕心 須及早治療<br>兒童十歲後難改暴躁行為

專家:不能掉以輕心 須及早治療
兒童十歲後難改暴躁行為

【本報訊】「以前人哋一同我講起我個仔,我唔使十秒鐘就會喊出嚟。」謝女士以往無法處理有讀寫障礙兒子阿偉的暴躁及失控行為,經常困擾至淚流披面,母子關係長期惡劣,幸接受輔導後才得以將情況改善。有專家警告,十歲前是糾正兒童暴躁行為的最後底線,未及治療的兒童會更難將問題根治。

「原來唔了解個仔」
謝女士昨出席聖雅各福群會一個處理兒童暴躁行為的研討會時表示,現年九歲的兒子阿偉就讀小一時被發現有讀寫障礙,在家裏作出種種拒絕合作的頑劣行為,在學校課堂更經常違規,與老師關係惡劣。接着下來的兩年多,用盡任何教導方法,包括責罵甚至體罰,阿偉始終無動於衷,謝女士傷心之餘,更曾懷疑兒子患上過度活躍症,但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均否定阿偉患上此症。
直至去年九月,謝女士帶同阿偉參加一個「心平氣和小組」後,母子關係才出現突破性的發展,謝女士坦言透過小組活動才了解「原來我一直都唔了解我個仔」,她開始學習放軟聲線與兒子傾談、以平和的態度因材施教,阿偉亦慢慢放開懷抱,坦白向媽媽訴說不喜歡接受改善讀寫障礙的職業治療等心事。

男女暴躁行為不同
香港大學社會行政及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研究生馮麗姝在研討會中指出,家長不能對兒童的暴躁行為掉以輕心,若兒童八歲後仍出現暴躁行為,必須盡快作出治療糾正,因兒童十歲後,就難以改變其暴躁行為。
她解釋,男女童有不同的暴躁行為,男童較多出現拳打腳踢等身體攻擊行為,女童則較傾向講是非及駁斥等語言攻擊行為,經常表現得怒氣沖沖及曲解訊息的孩子,可能曾有被欺凌的創傷,孩子更有機會由被欺凌者轉變為欺凌者。
馮麗姝指出,要重整孩子的情緒,以及培養孩子正確的生活態度,實需要家長與學校的充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