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歐盟正研究是否應放寬財赤上限以提高競爭力,若能落實,將為歐洲一體化走向更富強以及與美國抗衡之路又邁進一步。
事實上,儘管歐美都奉行自由貿易及市場經濟,可是兩者無論在文化、法律、社會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不少差異,故大家的發展模式各有不同。
歐洲並非如美國般實行差不多是沒有約束的資本主義,後者光看「雙赤」不斷擴大,企業在政府的輔助下以科技及資本努力向外擴張,經濟增長每每超越歐洲,成為唯一超級強國。反而歐洲在歐盟擴大、歐元區的建立和單一貨幣的誕生,雖然逐漸形成一股龐大力量,但卻不足以在目前與美國抗衡,因為歐洲存在結構性問題,多方面受社會團結機制的制約,無論勞工市場、社會福利或環保意識等都受到掣肘和關注,故歐洲的資本主義,接近是福利資本主義,政府在照顧各階層的責任比美國較沉重,何況在馬城條約的限制下,不難捉襟見肘,要大力發展經濟,顯得舉步維艱。
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各主要經濟體系必須有各自的優勢才能立足及進行競爭,歐洲體會到來自美國高科技及龐大資本,以及新興國家尤其是亞洲釋放出來的大量廉價勞動力,要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如果要在國際市場佔主要一席,必須制訂一套較長遠及較具競爭力的策略,不然縱使「合」也未必趕得上貼近美國。
歐美在「911」事件後之「合」,發展到伊拉克戰爭之分,兩者在政治上的分歧愈拉愈闊,歐洲意識到不能再惟美國馬首是瞻,故無論在科技及經濟上的創新及發展,都應有自己的能力和一套,「自強」才是自己的將來!
王冠一